在人们的思想里,成吉思汗是一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其实,他是一个重视人才勇于接受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开国大帝。远在战争时期戎马倥偬之中他就不远万里找了当时两个大腕级的国学大师。一个是道教的养生家丘处机,一个是信佛的耶律楚材。

发起于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征辽灭金战西夏并招降西夏治下的西域诸城国后,又远征中亚的花剌子模等国,并计划远征西亚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但此时的成吉思汗已年近花甲,自感体力不支,想到如何长生不老,他的近臣中有个叫刘仲录的,是亲密战友型的人物。他对成吉思汗的心理揣摩很透,就说,中原有个人叫丘处机熟知长生不老之术,他自己就活了三百多岁,据说南宋皇帝和金国的朝廷请过几次,他都没有去何不把他请来传授长生不老之术这番谎言诳语正迎合了这位希望永远万岁的心,立即派人去迎接丘处机,并下了逾越山海,不限岁月,期必致之的死命令。迫切之心思慕之情可见一斑。

其实,丘处机确有其人,山东栖霞人生于1148年,卒于1224年,虽并没有活到三百岁,但80岁也已是高寿,也真有些仙风道骨,并且是道教龙门教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养生学家,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专著,对养生延寿颇有研究,他尤其重视健身防病,天人合一,四时养生的理论。丘处机接到命令,知不可辞,只得成行。和18个弟子从登州出发,过北京,出居庸关途经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从阿尔泰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后沿赛里木湖,经伊犁继续西进,绕道帕米尔高原进入位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北麓八鲁湾,来到成吉思汗的临时行营。

成吉思汗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他就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丘处机就直截了当地答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本来成吉思汗是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可这个正在实现一统天下大业的人,并不是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莽汉,秦皇汉武求长生不老药而上当受骗的历史教训他当然知道,能办到养生延寿已是不错的了。

他又问丘统一天下之道对曰必不嗜杀人治国之方,答敬天爱民之本长生不死之术,告知清心寡欲为要。当时成吉思汗正准备远征中亚的花剌子模几次战事失利复仇心切,残暴的掠夺杀生给中亚的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丘处机的话,对他起了清醒镇静的作用对复仇心切的一代天骄也起到好的作用。

在此之前南宋和金朝的皇帝都曾多次请丘处机到他们那里,但都遭到拒绝,为什么以73岁的高龄不顾路途遥远而应成吉思汗之约而去有的人认为是他看清了南宋和金朝萎靡不振,苟且偷安,而成吉思汗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将来得天下成大业的必然是他。其实,名利对丘处机已不是太重要,更没有必要以古稀之年去冒雪冲霜”“图其一见(见《南村辍耕录》)。之所以下决心去见这位一代天骄的心理活动,从他走前与道友告别的诗里可以看出。

生前暂别犹然可,死后长离更不堪。天下是非心不定,轮回生死苦难甘。

那么心不定天下是非又是什么呢?成吉思汗当时和花剌子模作战一是征服世界,鲸吞天下的需要,二是报复花剌子模之前曾劫持了蒙古商队杀死使臣一事,因此成吉思汗疯狂报复杀戮,掠夺人民财物,真正受害的还是无辜的老百姓。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时说的话也可以证明,他所以万里迢迢而来的目的,并非是要给这个胜利中头脑发热的人带来长生不死之药,而是统一天下之道——必不嗜杀人以及敬天爱民之本的劝告。此行还真的起到了作用,救下不少人。

正因为受到丘处机的启发,这个崇信武力的成吉思汗,也开始考虑夺取政权以后经邦治国的未来大计。通过与丘处机的接触,首先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接着又召见了耶律楚才。其人与丘处机两个人一道一释,宗教观点对立,但他们都告诉成吉思汗,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丹妙方,都劝说他在胜利的大局下不要任意杀戮伤及平民,要安抚民心。虽然教派径庭,但说的道理异曲同工,回来以后,一个写成《西游录》一个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

与丘处机不同的是,耶律楚材留在了军营,跟随成吉思汗在西域和中亚转战6年,从夺取政权转入建政的初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里,耶律楚才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向成吉思汗和蒙古上层灌输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仁政的理念主张,以儒治国,佛治心的治国理念影响他反驳一些贵族搞民族灭绝的反动主张,拨正了元初的治国航向。

耶律楚才出身于契丹族的士族家庭,祖上有藏书万卷堂之称,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学识渊博,成人以后,著述甚丰。有《皇极经世义》《五星秘语》《先知大数》《西征庚午之历》《辨邪论》《西游录》等,另外他的诗歌创作也颇丰,仅选入《历代西域诗钞》里的就有七十余首。

丘处机和耶律楚材是同时代的理论和宗教的领军人物时代精英,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是以先进的理智的道与理,以科学的养生观来影响成吉思汗减少了杀戮,杜绝了炼丹、求佛长生不老的愚蠢动作,对成吉思汗来说是一种进步,对时代来说也是民族文化的一次进步与融合。《长春真人西游记》和《西游录》对中亚的山川道路、风土人情、社会民俗、气候物产,著录详尽,也从側面印证了成吉思汗西征的真实路线。是研究西域及周边和中亚各国、藩属以及中西亚交通史的可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