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丁慎鹏博山区老龄办退休干部

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改革开放的雨露滋润着每个国人的心田。再回首,细思索,40年风风雨雨,一切丰收的硕果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实施,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改革,莫属一个“住”字。

提起“住”,自然会想到家,它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暖的阳光,是每位夜归人的最温馨的归宿。每当谈起此话题时,脑海里浮现最多的是这40多年来搬家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的房子是爷爷祖传下来的两间草房;长大后,参军入伍,5年多的军旅生涯住的是部队的营房;退伍后,回村住的是父亲盖起的3间平房。

70年代末我成家后,住进了妻子厂里分配的家属宿舍。10来多平方米的小平房是由原来单人宿舍改造的,低矮狭小,既没有卫生间,也没有厨房,窗户窄小光线昏暗,一家3人挤在这间窄小的家中,放下两张床后就放不下别的东西了,就更别说像样的家具了。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八年,尤其是夏天,屋子里就像蒸笼一样,闷热,让人心里发愁。多少个夜晚,一家人都是坐在房外的过道上乘凉,等到深夜才回屋去睡觉。有一年夏天女儿的身上都长满了痱子。

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尚未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前,关于城镇干部职工住房的记忆。

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90年代初,妻子厂里盖起了住房楼,家里分到了50平方米的福利房,从此告别了室内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历史。自此,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比起从前可是宽敞的多了。

岁月匆匆流逝,2000年初,取消了福利性实物分房后,我家购买了靠近原山公园的金凤园小区内的一套三室一厅住房。这套设计合理、光线明亮、安全舒适,配上彩电、冰箱、电脑网络和沙发空调等家电家具,居住起来非常舒心。孩子成家后,也拥有了自己的新房。这两年孩子又更换了更加宽敞的商品房,并且还买了小汽车。

从建国不久的“居者忧其屋”,到改革开放的“居者有其屋”,再到现在的“居者爱其屋”。从低矮的平房、简陋的单元楼房,到环境优美的多功能住宅小区,我们一家真正体验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