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仍竭尽所能地延续着捐资助学的善举,让贫困学生沐浴阳光,走好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他经历坎坷,却始终用一颗感恩的心,用超越亲情的爱给学生以言传身教,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他先后资助7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资150多万元。2012年12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由中央文明办秘书局、中国文明网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上写着他的名字—白英。
1944年,20岁的白英以“办学报国”为己任,四处募捐,在常州雕庄优胜村创办了红庙小学,后来又到武进崔桥、薛家、马杭等地办学兴教,并利用校长身份,积极为我党地下工作站发传单、传情报。1951年3月,白英告别妻子儿女,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期间,白英勇敢顽强,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战斗空隙,白英特别关心朝鲜的孤儿,经常给他们讲故事。1954年,白英回国,经武进县教育局批准,重新走上教育岗位。1958年,白英受到错误批判,被迫退职后,锄田耕地、挑葱卖菜,历经艰辛,而年幼的孩子也受牵累被迫辍学。十年浩劫期间,白英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常被批斗。1966年,他年仅41岁的妻子因受摧残含冤离世,白英在艰难困苦中拉扯孩子,饱经磨难。1979年,白英重新回到学校。但由于长期脱离教学实践,对具体教学工作较为生疏,白英被安排到武进遥观白鱼庙小学校办厂工作,并负责校办厂日常经营管理。坎坷的经历没有改变白英对党的忠诚信念、对教育的绵绵情怀,更没有消磨他帮危济困、行善施爱的炽热信念。
积淀爱,资困助学的“笃行者”
每逢假期回到常州,分别就读于杭州大学、南京大学的王尚华和妹妹王慧,仍像高中时一样,来给白爷爷讲一讲校园生活,有时还在白爷爷家住上一两天。
还在两人读初中时,经与所在的天宁区雕庄中学联系,白英资助家境贫寒的兄妹俩每月300—500元,一直持续到现在。王慧考上南京大学后,白英又特别资助学费3800元。
其实,白英的助学善举始于抗战时期,那时白英创办的红庙小学,为贫困学生免除派饭、资料费用等支出。但谈到资助学生,白英强调,得从他负责校办厂算起。1979年,白英听从组织安排,经营武进遥观白鱼庙小学校办厂,由于管理有方,校办厂效益显著,1984年底,厂里奖励白英35万元。于是,60岁的他更加有了捐资助学的底气和信心,他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强才能国家强,我下定决心资助学生。”后来校办厂改制为股份公司,白英又把股东分红全部用来资助学生。
雕庄卞庄村邵晶晶的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白英获悉后,每年资助1000元供其上学,直至她大学毕业。雕庄中学何青的父亲去世、母亲下岗,当何青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后,白英先拿出2000元以解其学费之急,此后每年资助1000元至何青完成学业。白英还特别关心何青的生活。何青上高二那年夏天,白英看到他因为炎热睡在地上,当即带何青去商场买了一款“美的”空调,安装好后才离开。谈到这些,何青总是说:“白老话语不多,但他的关心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自然、亲切……”
白英资助的学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南通籍学生姜剑艳,因父母身患重病,求学遇到困难,其常州亲戚求助于白英后,白英每年资助小姜3600元,并经常写信鼓励小姜。姜剑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白英又每年资助其4000元。白英的爱心善举还引得一些贫困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遥观镇一位年迈老人带着失去双亲的外孙求助于白英,白英了解情况后给予3000元资助。
近30年来,白英资助的学生遍及江苏、贵州、湖南、四川等省,最多的一年同时资助8位贫困学生,对其中一名学生的资助多达5万元。
延续爱,学生成长的“设计师”
今年“五一”前夕,在贵州凯里供电局上班的李泽群定好了机票,准备带自己的小孩来看望白爷爷,由于当地山体滑坡,要抢修电力设施,加上白爷爷竭力劝她先把工作做好,李泽群未能成行,留下了一个遗憾。李泽群和白英之间的故事始于2003年。那时,李泽群还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读书,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白英与学校联系,每学期资助她500元。李泽群毕业时,想到南方发展,白英引导她说,父母为了供她上学含辛茹苦,妹妹辍学辗转他乡,弟弟还要上学,她应该回去,尽孝道、助发展……每每说到这些,李泽群都很感动,“白爷爷除了资助我,还经常开导我、鼓励我。”后来,李泽群才知道,为了能让自己发挥专长,白英特地与校学工处一起向贵州方面写了推荐信,她被凯里供电局优先录取。
此后,白英提出让李泽群妹妹来常州工作,并联系好单位,还打算资助其弟弟上学,李泽群说:“自己工作了,要承担起责任,不能再让白爷爷操心了。”每当李泽群打电话给白爷爷,全家人都要轮着跟白英聊上一会。
在武进灵通集团工作的李家壮把白爷爷看作自己的人生导师。1995年,白英从《常州日报》看到常州轻工业学校师生为连云港籍学生、孤儿李家壮捐款的消息,几天后冒着炎热赶到学校看望李家壮。如今,白英和李家壮初次见面时说的那番话让李家壮依然记忆犹新:“早就想来看你了,因为我母亲刚刚去世才等了段时间。学业方面,你不要担心,我每月给你200元生活费,有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逢到节假日,白英都要叫李家壮来他厂里过节,以致学校“愤愤不平”:“我们要组织这些学生过年的,你总是捷足先登。”
李家壮毕业后,白英让他到自己的厂里上班,还支持他继续进修。“我和白爷爷住在一起,每次他都要等我上夜课回来才休息,帮我准备点心,并常用自己的经历给我讲道理、鼓信心。”回忆起那一幕幕,李家壮心里总是充满感动与温暖。白英还张罗着帮李家壮介绍对象。李家壮相亲时,白英从礼物准备、行为表现等方面一一叮嘱,李家壮相亲成功后,“爷孙俩”乐了半宿。
工作几年后,李家壮想离开白英的工厂到外面发展,几经考虑,征求白爷爷的意见。白英很淡然地对他说:“你走,我也不留你,自己的路靠自己走。”通过努力,李家壮如今已成为一家单位的部门经理。
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常常称呼白爷爷为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正如李家壮所说:“从资助我上学,到后来我成家立业,白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
传递爱,爱心接力的“引导员”
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后不久,在白老家里有这样一幕:大女儿白惠洁拿着两张为芦山地震灾区捐款的收据给父亲看,一张1000元收据的捐款人是白英,另一张收据的捐款人是白惠洁。白惠洁对笔者说:“一听到芦山地震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为灾区尽一份力,第二天就去市慈善中心捐了款,老爸一份,我一份。”
白英现有两子三女生活在身边,白英的创业精神、乐善好施影响着子女,五个孩子经过努力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对于父亲的捐资助学,子女们都给予理解支持,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白惠洁说:“我们子女认为,老爸做好事最好了,有时我们还拿钱给老爸作为‘爱心补助’,圆老爸的心愿。”
白英不光影响了自己的子女,还影响了周围的朋友、受资助的学生,他们也在白英的影响下展开了“爱心接力”。白英的朋友、常州中天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老总蒋志伟从2004年开始连续支持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白英在遥观中心小学出资2万元创办了“白英基金”,每年“六一”还捐资3000元帮贫困儿童购买学习用品。受白英影响,遥观镇退休教师、各校老师也经常开展“一日薪”捐款助学活动。在贵州凯里,曾受白英资助的李泽群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失学或留守儿童,空闲的时候,还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在“白英精神”的感召下,“爱心接力”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
升华爱,信念接力的“领航人”
白英家里保存着一份份“资助协议”,主要内容为:甲方(白英)愿意资助乙方(受助学生)完成学业,但乙方必须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为校争光,懂得知恩图报,每年至少向甲方主动汇报在校情况两次……如果乙方不思上进,出现严重违纪的情况,甲方则停止资助;乙方如能考上大学,甲方将继续进行资助。白英说,他资助的70多名孩子,几乎都签订了这个协议,签协议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安心学习,另一方面是不让孩子走歪路,希望他们成才后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说到资助协议,曾受白英资助的何青说:“其实那份协议对我来说不是约束,我从来都是把那份协议当作是白老师的勉励,时时提醒自己奋发向上。”每次春节回家,何青总要去陪白爷爷聊天,汇报学习和思想。他说,到后来,白老师在精神信念上对自己的影响,已远远超过经济资助,自己从白老那儿学到了“与人为善”、“主动、积极、自觉”、“以国家为重”等做人的品格,“是白老师人生信念的力量让自己不断奋发、不断成熟。”何青今年将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并打算从大学生村官做起,为家乡发展、服务社会贡献才智。
回忆起白老的教导,李家壮一直记着白老“做事要守时”、“做人要本分上进”的教诲。他还在白老厂里工作的时候,一次给客户送发票因故晚了,被白老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以后,我就始终遵循白老的两句话,从中我受益很多。”
白英常告诫子女和受助学生:“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而不在于自身财产的多少。”工作之余,白英经常到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隔一段时间就和受资助的外地学生通信,勉励他们自强上进。自1997年以来,白英连续八次组织受助学生和所在厂的职工子女举办“夏令营一日活动”,给孩子们上信念辅导课,聘请博士、研究生给孩子们讲述求学、成才、立业的故事。一位家长说:白老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白英老人用自己超越亲情的爱温暖着学生、感动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