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视“两个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和制度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从单纯政府推动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面临“断头路”的困境到构建“立交桥”的成功,走过了“恢复探索——快速发展——调整巩固——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的艰难发展历程。初步建立起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人才培养、培训格局,构建起学校与市场、社会,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回顾40年的改革发展,主要取得以下成就。

一、鄙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得到根本改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和人们鄙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致使我省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1977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1965年的378所减少到205所,在校生由6.45万人减少到3.96万人,农业高中所剩寥寥无几。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降到5.4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新时期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山东省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 “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方针,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于1979年4月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初步意见,决定恢复和新建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实行两类教学计划,逐步发展农业中学;城市发展一批职业中学。随后,恢复了一批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并先后将部分普通中学改办为农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

1984年8月,根据省委书记苏毅然的调研报告,省委作出《关于加速发展农村中等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发展农村中等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求和相关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全省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人们的认识逐步提高,鄙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逐渐得到改变。尤其是随着经济大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报考职业学校,接受各种职业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多,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中等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社会支持职业教育,人们积极接受职业教育已蔚然成风。

二、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为改变中等教育不合理的状况作出历史性贡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教结构改革的指示,1981年11月,省政府先后批转教育厅《关于办好我省中专教育的意见》和省计委、文委、教育厅、劳动局、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开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请示报告》,成立了由两名副省长为正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山东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1986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的意见》,就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提出贯彻意见。各级党政领导对发展职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更加自觉。全省有110多名正、副县委书记和县长兼任了农技中学的校长。1987年9月,全省颁行《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职业教育开始走上法治轨道。                         

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全省主要采取了八大措施:一是强调抓办学方向。要求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文化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教育。 二是制定规章、标准,创建承认中专学历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这一新型学校。三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并通过分配一部分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选拔一部分文化课教师经过培训后改教专业课,从农、林、工商、科技等部门选调一部分适合做教学工作的科技人员任专业教师,从有关部门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在有关高校举办职教师资班等举措解决专业师资不足问题。四是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等多渠道解决办学经费。五是积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七是调整技工学校,促进改革发展。八是实施“重点带动工程”,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些举措大大调动了各地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到201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1978年的253所发展到595所,在校生由6.9万发展到112.5万人,增长15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7.3%提高到40.4%,校均在校生由273人提高到1890人。为改变全省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骨干示范学校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师资、缺教材、缺仪器设备和实习场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事业发展。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中央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300亿元。最近十年青岛市投入力度最大,2017年全市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2.04亿元,是2007年的2.7倍,年均增长10.4%。

40年来,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建设工程”、 30个经济欠发达县职教专项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合作计划等“五大工程”,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到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产权占地面积达5.21万亩,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达1598.96万平方米,生均20.15平方米;学校产权图书藏量2332.41万册,生均29.4册;学校产权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53.14亿元,生均6697.68元;学生和产权计算机之比为3.52:1。全省中等职业学校1978年有教职工2.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仅0.77万人。2018年有教职工6.0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87万人,生师比为16.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3.8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8.34%,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为34.52%。技工院校有专兼职教师3.2万人。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条件好、质量效益高的骨干学校。全省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86所,其中有65所进入国家示范校创建行列;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3所。全省40%以上中职、半数以上高职成为省规范化学校、示范性学校或特色名校。

四、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进入21世纪后,我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 按照“ 划 ”、“ 并” 、“改”、“留”、“升”等方式对全省270多所学校进行调整,改变了“条块分割”现象,优化了学校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扩大了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确定了“3+1”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思路,将职教改革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2012年底,在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制定了50余个配套文件和28项制度,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经费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 促使职教、普教合理分流,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个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心,中、高职相衔接,专业配套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适应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我省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推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 实行教学标准与行业的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对接, 一体化设计377个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既分层分类、又系统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并在所有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组建起167个各级各类职教集团,覆盖对接全省主要产业,项目合作企业达到153家,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已有32个单位144个项目承担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有26所中职、57所高职和近400家企业参与国家和省两级试点。其中,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的项目有136个,在岗学徒6800余人,占全省学徒人数的93%。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按规定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并可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以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为依托,培养符合我省企业海内外生产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018年“3+2”“3+4”试点院校达到81所,专业点147个,年度培养规模1万余人,打破了职业教育只在中职的天花板。

五、 职业教育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由于受需求和经济条件制约, 不少学校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和投资重复、教育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同时,“不包分配”等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致使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困境,出现萎缩现象。为此,我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规定,并推广青岛、烟台进行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经验。2000年12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 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效益提高。虽然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原因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占高中段在校生比例有所下降,但在校生人数却稳中有增,基本保持在110万人左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出行稳致远态势。在历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我省一直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全国第一。40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00余万人,短期培训5000余万人次,多数成为各行业的骨干,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成人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成人教育纳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成为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纵观山东成人教育40年来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6年为恢复及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至1990年为调整、整顿阶段,1991年至2000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层次及形式结构、教学内容上较前有很大变化,逐步远离文化补偿性质的教育;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职业教育结合更为密切;三是引进终身教育观念,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

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山东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指示和规定,到1995年底,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14万人,青壮年非盲率由1990年的91.9%提高到97.4%。1996年12月,山东省通过国家教委“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检查验收,被国家教委、财政部授予“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省”称号 。

2001年,全省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56万人。89所教师进修学校在校生2.26万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739.25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680.19万人次。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有在校学生25.58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校生6.55万人;普通高校夜大、函大、成人脱产班在校生19.02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74.38% 。

成人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职业教育的内容相重合,其发展趋势必然走向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子。2002年以后全省的成人教育主要由成人中专、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举办的夜大、函大、成人脱产班及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承担。成人中专及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纳入职业教育管理范围,其他纳入高等教育管理。

经过40年的改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山东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效。不但于1996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且创办了干部中专、职工中专、农民中专和文化技术学校等各种类型、层次的成人中等学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培养了百余万各类人才。大规模地开展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受培训人数达千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农民等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科技和技能素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在基本完成扫盲任务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要求,大力实施“富民培训工程”,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各类培训,努力把人才培训与科技示范、开发、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以及农产品开发、深加工等,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项目,创建了一批科技培训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次,各种农民文化技术培训近100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017年全省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1所,在校生37.51万。共有教职工1580 人,专任教师104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8人,占总数的38.9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94人 ,占总数的28.05%。

山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走过了40年不平凡发展历程,取得巨大成就。我们深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积极努力,山东职成教育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赵维东

山东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