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宗寅,1966年山东化工学院毕业, 1967年分配来鲁南化肥厂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技术员干起,历任尿素车间副主任、主任等职,1982年进入厂级领导班子,担任设备和基建副厂长,1983年曾转任粉煤气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5年评为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企业光荣退休,现在仍然生活在我工作了一辈子的企业——鲁化生活区。

回顾我75年的人生,除了童年和上学的20来年之外,可谓在鲁化——这个偏僻的山沟干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今后会更离不开鲁化。屈指算来,我与鲁化结缘已有51年整,鲁化开工建设我进厂,我为鲁化奋斗了一辈子,鲁化养了我一辈子。鲁化是我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的归宿,我从未想过离开鲁化。

作为化工战线上的一名战士,我亲身经历了鲁化这个中型氮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参与了“爬坡拉练”、“技术攻关”、“守孤岛”等等各项奋战,每当回顾这些艰苦奋斗的历程,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尤其是回顾我亲身参与的德士古煤气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推广、创新,使鲁化被称为“中国现代煤化工的摇篮”,更是令我激动万分,记忆历久而弥新……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是一个光辉的日子,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清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马克思主义观点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释放,求新、求变成为一种精神追求,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奇迹不断涌现,各行各业,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起来。

我们鲁南化肥厂在这个改革开放大潮中,也开始求新求变。

鲁南化肥厂是在1967年开工建设的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的中型氮肥厂,合成气的生产采用无烟块煤,固定层常压间歇式造气工艺,这种生产工艺是20世纪30年代的产物,它能耗高、污染严重,是落后的生产技术。我国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大、中、小型化肥厂都是采用的这种技术,急需进行改造。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给我厂也给全国煤头合成氨厂带来了新的契机。

我们国家的资源情况是缺油少气,但煤炭比较丰富,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十分重要,但是我们一缺技术,二缺资金,面对这道难题,1978年原化工部总工程师陈冠荣院士联合其他技术人员,向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写报告,提出引进国外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落后的煤化工企业。1979年化工部以〔79〕化科字1314号文向国务院报告“拟在鲁南化肥厂建立水煤浆加压气化工业性试验装置”,这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当时国外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德士古公司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一种是德国鲁尔公司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尽管国内尽量多的做好配套工作,但是还是需要相当数量的外汇,请求国家解决。

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甚至到了总理那里并作了批示。这个建议如能实施,可以解决煤代油、煤代气的问题,大大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问题。由于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所以很快确定开展前期工作。1982年国家科委、国家外经委联合以〔82〕外经贸字第30号文同意鲁南化肥厂引进加压粉煤气化技术,并对外开展工作。1983年国家计委以计原〔83〕35号文“关于引进德士古加压粉煤气化技术改造山东鲁南化肥厂设计任务书的批复”,项目投资5534万元,随即鲁南化肥厂成立了“山东鲁南化肥厂粉煤气化工程指挥部”,由厂长丛培信任指挥,我和王奎才同志任副指挥,立即全面开展工作。

当时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国家百业待兴,资金非常紧缺。经过各方多次协商,最后确定由国家计委立项,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化工部和山东省四方出资共同建设这个工业性示范项目。

一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到运用到生产实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间遇到了很多曲折和困难,甚至到了进行不下去的地步。

一是气化压力,国外一般是40kg、60kg、80kg,而我厂为了适应原来的净化,采用了30kg。

二是原来设想采用加压粉煤气化,经过调研发现国内对冷壁式气化炉设计制造都不过关,不能实现国产化,被迫采用热壁式气化炉,这样只能选用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

三是原来的气体净化是半水煤气,而水煤浆加压气化生产的是水煤气,所含CO2、SO2都比半水煤气高得多,这样原来的净化必须进行大的技术改造。

四是一些关键设备、仪表国内不能生产,如工业计算机等,必须进口。

五是我们为了少花外汇,采取的是引进专利技术和软件包(即基础设计)由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在由基础设计转化为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初步设计的进行,暴露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样一方面要组织国内科研院所,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单位的技术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还要跑四个领导机关,请求解决新增加的一亿三千多万资金缺口,真是难煞人耶!

1984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代表鲁化与美国德士古开发公司签订“关于煤气化制氨许可证技术秘密的技术转让协议书”,以对中国首次转让其技术。为了加快项目进度,鲁化与中国空分设备公司提前签订了“山东鲁南化肥厂1万米3/小时氧气的成套空分装置订货合同”,合同执行期1984年至1986年。协议合同签了,应该说项目进入了实施阶段,可是资金的问题落实不下来,为此召开了不下十几次的协调会,初步设计无法批复,项目进行不下去,一直拖了二十二个月。面对如此大的困难,鲁化人一直坚持着鲁南煤化工基地的梦想,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达目的绝不退却。1986年10月6日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以山东鲁南化肥厂粉煤气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的名义给化工部秦仲达部长写了封人民来信,反映项目进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到位,再拖下去项目有夭折的危险,同时表达了我厂职工急切的心情和一定把项目干好的决心。也许这封信感动了秦部长,他立即同其他三个出资单位的领导通报情况进行协调,并指示化工部有关部门,立即批复初步设计,先用已经落实的资金把工作开展起来,缺口资金再进一步协商解决。在信寄出的第11天,化工部基建局以〔86〕化基字第950号文下达了“关于引进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改造鲁南化肥厂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时间是1986年10月17日。至此,气化项目建设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重新启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一步一步进行下去。我当时的心情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

一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到掌握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出现了不少曲折,甚至于方案调整,有问题、有困难只有勇敢面对,想办法克服。又经过八年艰苦奋斗,终于在1994年项目建成开车成功,定名为第二氮肥厂。真是十年磨一剑,吃尽千辛万苦终成正果。1995年经国家科委评审,鲁化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及气体净化制合成气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引进技术的成功,对鲁化、对全国煤化工企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到鲁化来参观、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化工部、国家科委也多次在鲁化召开技术交流会、推介会,一些煤头化肥企业也想依照鲁化的做法进行改造,如德州化肥厂,一些重油气化生产合成氨的大化肥厂也开始酝酿换头改造。因此,鲁化的名声也在全国大噪。

鲁化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改造项目成功之后,并没有停步,立即按基建程序进行了1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建设,并取得成功。后来紧接着又进行了20万吨/年甲醇、20万吨/年醋酸项目的建设(即国泰项目)也取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鲁化创造了四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引进了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第一个采用国产化的第二代空分技术、全低压变压吸附工艺每小时生产1万立方米氧气的最大空分装置;第一个国产化的10万吨/年甲醇装置;第一个国产化的甲醇、一氧化碳羰基合成20万吨/年的醋酸装置。

由于无烟煤资源稀缺,价格越来越贵,合成氨成本居高不下,造成煤头合成氨企业微利或者亏损,再加上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我厂第一氮肥厂于十多年前停产,之后拆除建起了复合肥装置,据了解全国的煤头合成氨装置有的停产,有的转产。而我厂由于引进了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反而得到发展。经过30年艰苦努力,我厂由一个年产8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的中型氮肥厂,发展成为拥有九种主导产品,产品上下游关联度高、产品链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奠定了基础。2017年各种产品的总产量,达到近250万吨。

原来的山东鲁南化肥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已经成长为生产多种化工产品的大型现代煤化工企业,现已整合组建为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正准备下一步以本地煤为原料,采用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建设年产120万吨甲醇、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和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试想,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不是引进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企业不会成长发展到这个水平,也许随着第一氮肥厂的拆除,这个企业已经不复存在。

在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对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及其化工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开发,组建了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工程中心,由我们企业同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化工研究院、天辰化学工程公司、上海化工设计院等组成了研发团队,建有中试装置。现在我们不只有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而且开发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气化压力有40kg、60kg、80kg系列技术;气化炉有单喷嘴、对置式四喷嘴技术,单炉投煤量由每日400吨到1000吨、2000吨,现在投运的炉子达到3200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鲁化第一个引进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从孵化、应用、改进、创新,到大力推广,到目前技术转让100多台套,并在石油加氢装置上应用。

在化工产品研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除对置式多喷嘴气化炉技术外,还有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技术、醋酸甲酯羰基合成醋酐技术、羰基合成丁醇技术等,并在聚甲醛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方面积累了经验。鲁南煤化工基地的梦想基本实现,鲁化人付出再多辛劳、再多汗水,也是值得的。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我们企业和全国其他企业发挥着骨干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批人才是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的生力军。

鲁南化工成长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技术上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提高了水平,在组织、领导工作能力上有大的提升。经过艰苦工作的磨炼,在思想品质上,人格上都变得成熟起来。本人全过程参与了老厂即第一氮肥厂的建设;领导组织了第二氮肥厂的建设;领导组织了年产10万吨甲醇厂的建设。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国泰项目年产20万吨甲醇、20万吨醋酸项目的建设,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鲁南化工的发展机遇,我也不可能参加这么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建设,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我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型企业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尽心尽责,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尽管没有得到什么荣誉,也没得到什么物质利益,但看到鲁南化工的发展壮大,我有成就感、满足感。我已退休15个年头,这一生活得值了。我从心里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衷心祝愿我们鲁南化工越来越发达,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作者:朱宗寅

原鲁南化肥厂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