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师一三一团十连百葡庄园,一条用圆钢管、水泥桩搭起的绿荫长廊架子,满眼都是的胳臂粗的弯曲葡萄枝藤,一根根攀爬在钢管架子上。
沿着水泥板走廊往前走,葡萄架下立着一座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碑,静静地立在那里。上面刻的碑文,告诉我们脚下的这片园子,经历了怎样百年史。
石碑上写着:百年葡萄庄园始建于同治年间1868年,俗称袁家庄子,距今已有135年的历史,有60多个水果品种,仅葡萄品种就有20多种,其中有一架喀什喀尔葡萄历经百年。它采日月之精华,吸大地之灵气,根深叶茂,郁郁葱葱,集果实甘甜回味无穷,在园中独占鳌头。
几代人见证庄园变迁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人们的口味在变,市场的需求在变,西果园引进许多国外葡萄品种,唯有葡萄庄园的几棵葡萄树品种一直是古老的喀什喀尔。经过多方打听,笔者终于在一三一团果香园找到曾经管理这片果园的81岁老人高云发,他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在西果园工作。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高云发精神振奋侃侃而谈,1956年,他从河南进疆来到这里时就在西果园。七师成立果园队,高云发跟着老战士在西果园工作。他跟着老战士修剪果树、嫁接果苗,给果树施肥浇水。当时,主要用牛羊肥,一直到今天仍用牛羊肥,到了今天只是加了磷酸二氨,增加上果率。
在大家的精心管理下,果树生长茂盛,当年就结出丰硕果实,奎屯农场及师领导很满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葡萄藤已长到十五六米长,有胳膊那么粗。秋天收获结束,他们把葡萄藤从一人多高的架子上放下来,埋进早已挖好的沟槽,盖上厚厚的麦草,再压十厘米厚的土,让葡萄树安全过冬。干这些活既费人力又费物力,当时队里抽出精壮劳力七八个人,把葡萄藤慢慢放下来,埋进沟槽里,到了来年春天,又把葡萄藤从沟槽里挖出来,七八个人用杠子棍子把一棵棵葡萄藤支起来,一条条摆放到一人多高的架子上。高云发管理果园几十年,对这片果园很有感情。
1992年,连队开始施行承包制,高云发主动提出承包这片果园,在他精心管理下,几棵葡萄树茁壮成长。兵团和伊犁州林业专家到果园考察,鉴定这几棵萄萄树已过百年,嘱咐他好好管理。他更加觉得责任重大,农忙时就吃住在果园。他搭起梯形的葡萄架,在葡萄架下摆上桌子凳子,到了七八月,百年老葡萄树果实累累,颗颗赛珍珠、晶莹欲滴,青绿的葡萄叶绿荫遮地,形成别具洞天的果园,吸引客人到这儿开会,参观、学习。
到了秋天收获季节,果园的大门外排起一溜大车小车,这些葡萄和水果主要作为特产招待外来客人。这个场面是高云发最得意的事,因为他是唯一见证葡萄庄园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笔者问起高云发老人,周围那么多的葡萄树更新换代了,为什么这几棵葡萄树能保存到今天?他想了想说,十连是个以副业为主的连队,葡萄种植在连队生产中占很少部分,也许人们在更换其他葡萄品种时把它忽略了。
高云发退休后,又换了3个人承包,现在是高云发的儿子高新承包。高云发对这片果园依旧充满深厚的感情。每年春天,他骑着电动摩托车到葡萄地干活,指导儿子管理好果园。他经常叮嘱儿子:“那几棵老葡萄树传到我们这一代非常不容易,一定把那几棵百年葡萄树管理好!”他的儿子明白父亲话的分量有多重。
根据兵团和伊犁州林业专家鉴定,这些树有150年了。
时光进入21世纪,西果园一一百葡庄园成为七师干部职工和外来客人休闲的场所。这里搭起毡房、蒙古包,修建饭庄,鱼池,供人们品尝甜美的水果,领略农家风味,悠闲垂钓,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