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4年出生的,今年65岁,回忆往事,总是感觉变化的太大了,尤其是在通讯方面,我感慨多多。

从我刚记事,就知道老爸天天背着大书包给别人送信,一跑就是一天,后来有个自行车就方便多了。人们的通讯靠的是写信,或者是电报。

1964年至1971年,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学校没有电,更谈不上电话。1975年,我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记得学校只有校长室里有电话,我们教师很少与外界联系,电话也觉得不是一般人能打的,也很少看见别人打电话。

1977年快临近春节的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校长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叫我,让我去校长办公室接电话。全班同学为之惊愕,我也极忐忑不安。谁给我打电话?我赶忙去接,原来是岳母从德州打来的,告诉我给我们买了辆泰山牌的自行车,让我到桃村火车站去取。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电话,还是岳母打来的!

1994年我被调到下初镇三甲区小担任校长,为了工作方便,在区小安装了电话,这才真正有了办公电话,当年在区小工作,用办公室电话打市内、打长途,非常方便。随后,在1996年自己又花了一千多元买的BB机传呼,兴了两年就淘汰了。

办公室有电话,但打长途受限制很严格。当时许多单位都有一种独特的控制办法,即单位先向电信部门申请一个“长途挂号”,打长途时,拨一个号,禀报“我的长途挂号是xxx,讲话的电话号码是xxx”,电信部门即给挂通对方电话,你才可讲话。这个“长途挂号”严格保密,只有办公室的一两个人知道;如果公开了,任何人用任何地方的电话都可以打长途,电话费当然记在你的账上。——这种保密措施,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改为按区号直拨长途。当年人们所说的“直拨电话”。

改革开放40年来,电话的发展是惊人的,但也是渐进的。记得刚开始电话每月的费用很少,都是与镇教委联系业务,住宅电话这个概念就没有,也不去想,一般人还是安不起电话的。

在我的印象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才有住宅电话,还是由单位给安装,一般干部是享受不到的,更何况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安电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造价太高,当时装一部需要5000多元,月租费36元,如再增加“来电显示”功能,每天再增加1元。可当时的正处级干部,月薪才一百五六十元,所以一般人安不起;二是那时家家基本没有住宅电话,你安装了,下班时间打给谁?1998年下半年,跟时髦,我也安装了固定电话。

如今,固定电话淘汰了,购买了智能手机。手机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名牌倍出。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使用高端、智能、名牌、内存大的手机者更多了。它功能全,能上网,里面的知识丰富,包罗万象,内容看不完,种类数不尽,千车拉不尽,万船装不完。它能打电话,聊天,拍照,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看视频。绑定银行卡,可购物,可转账,可缴水、电、燃气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足不出户,在网上办理各种业务,它服务了人们的生活,着实是少不了离不开随手必带的“好朋友”。从电话到智能手机,一个点折射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此,我们改革开放之路将坚定不移走下去,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吉祥!

 

 

作者:宋文阳

乳山市下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现任下初镇老干部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