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国人就好修路,对路的追求也非常高,古代的丝绸之路,现代的京广高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推行的“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发展,世界的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本人对自己走过的路也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是育黎镇西纪村,距县城20多公里。1981年,我当上一名民办教师在本村小学教学,当年被评为优秀教师,领导让我继续深造,派我到乳山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二月份入学,七月份毕业,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进城的客车很少,一般都是骑自行车进城。途经育黎、鲁济、桑行埠、炉上桥,育黎到宅子夼要爬一二里地的陡坡,只能推着自行车上坡,真是上坡一身汗,下坡吓破胆(害怕摔跤)。走到鲁济河,河上没有桥,为了爱惜自行车,只好用肩扛着过河。当地人编了个顺口溜戏言骑自行车的:“两个火烧满地跑,上面骑个人,人要过河,就把火烧驮。”唉,为了我心爱的自行车,没办法!过了河,走到桑行埠北面转弯处,道路泥泞很不好走,不时得用树枝挖一挖自行车车圈上的泥土,旱田则是一片尘土飞扬,弄得满身都是浮土,样子很是狼狈,一身汗,一脸泥。到校后,条件有限,只能用小手巾拍拍土,擦擦汗,然后上课,这样坚持了半年多。现在想想,多亏了这条路它使我后来考上了文登师范学习了两年,毕业分配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多亏了这条路,它使我走上了理想的人生之路、健康之路、幸福之路。

退休后我搬到县城居住,2017年夏天的一天,回家看望年迈95岁的老母亲,我特意骑电动车重走这条路。当年泥泞的、弯曲的田间小路不见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几条平坦、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走到南庄与桑行埠时我竟然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才对,打听路人,才得以继续前行。此时,我背靠鲁济大桥栏杆,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三十年前走过路,如今已是迷糊糊,当年崎岖羊肠路,今日水泥来灌注。求学骑车到县城,汗流浃背满身土,而今重走这条路,恰似老马来识途。不忘初心感谢党,铺上这条黄金路,国家兴旺百姓富,道路宽广有前途。”

 

 

作者:王爱选

乳山市育黎镇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