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沟,我的家乡,乳山市冯家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我目睹了山村人在追梦的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倾听过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的新农村发展的动人故事。这其中,有追梦过程中的苦痛和挣扎,也有梦想成真的喜悦和甜蜜。他们四十年前的心愿在今天都基本实现了,而在当时,那就是一个梦,一个很难追逐的梦。
硬化一条村路是山村人由来己久的梦。马山沟村距离206省道500多米,进村的路婉延曲折,沟壑遍布,路面是黄泥土质,风天泥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遇到连绵小雨那就是一条烂泥道,一脚踏进去,光脚拔出来,自行车要扛着走,机动车常“抛锚”,村民把这条路称为“沼泽路”。四十年前,我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一个星期天,我坐拖拉机到外村拉砖整修学校厕所,路上遇到雨,进入村路的一个拐弯之处,拖拉机右后轮打滑向沟边倾斜,司机加足油门,我在车后猛推车帮,仍无济于事,最后翻进了沟里。在我的记忆里,许多村民都在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山里人达成的共识。于是,他们利用冬闲之时,对村路进行大整修。力争达到“通直路,加宽度,减坡度,硬路面”的标准。所谓硬路面就是在路面上填上碎石沙土压实。那时候,施工只靠手推车和几台小型拖拉机搬运沙石土方,车子上不去的地方,就人挑肩扛。山村人奋斗近两个月,一条简易的土路“诞生”了!从此,他们有了自己出行的路。由于排水工程没有跟进,路面年年被水冲坏,年年整修,个别路段仍然是泥巴路,在村民看来,它是一条不达标的路,他们仍在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路。
2006年的一天,我从外镇工作回家,一条笔直的进村大道展现在我的视野之中,水泥路面,宽敞平整。惊讶之际,只见街头彩旗飘飘,人头攒动。近前才知,村里人正在举行道路通车剪彩仪式,党支部书记对村民说:“这条路是托党和政府的福,沾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光,国家给我们修得幸福路、发财路呀!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保护好它。”年过九旬的姜爷爷也在现场,他捋着花白的胡须,激动地老泪纵横,他拄着拐杖在新路上走走看看,连声说:“共产党好啊!改革开放好啊!我活了快百岁了,没见过这么好的路,这辈子可真见了大世面了。”爷爷的话音刚落,一辆客车迎面缓缓驶来,这是通往城里的公交车,第一次到山村拉客,村里人又一阵欢腾。车停稳后,乘车的村民陆续上了车,做生意的孔大哥说:“在家门口做公交车,也是我的梦,今天终于实现了!”客车走远了,人们仍不愿离去,还在畅谈欢笑,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之中。
解决用水问题,也是山村人渴望的梦。改革开放以前,全村八十户人家,只有两口一丈多深的水井,雨季里,水质浑浊,泥土味浓。旱天里,井下水源断流,只好吃井底渗水。水不够用,村民只能到邻村取水吃。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常在旱天的凌晨三四点钟被母亲叫醒,和父亲一起到井台挑水,夜里挑水也是抢水,因为井底渗水只能舀满七八桶水,必须抢占先机。每次抢水都是我下井把桶舀满,父亲提上去挑回家。但也有许多次抢不到,那是因为别人捷足先登。下井抢水也有危险,有一次,父亲提水的绳子断了,水桶迎头直冲而下,我迅速将头部紧紧贴紧井壁,化险为夷。还有一次,一脚踩空,直身跌下井底,脚崴了,腿也擦伤了。抢水往事让我刻骨铭心,至今不忘!缺水给山村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苦恼,让山村穷上加穷,个别住户携家带口,远走他乡谋生。当时,有乡间顺口溜总结得很是到位:“马山沟,穷山庄,缺水欠收少口粮。闺女不嫁本村人,儿郎很难找对象。”为此,老祖宗几代人为找一口好水井,挖了填,填了再挖,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当代人用科学的方法找水,在离村一公里的沟崖下寻到一处水源,村委组织精悍力量夜以继日,挖井不止,终于挖了一眼深5米多的大口井,并辅设了输水管道,各户通上了自来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群养家畜、家禽的村民越来越多,村豆腐房、粉条厂等村办小作坊相继开办,各家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用水量不断提升,缺水问题再次拉响了“警报”。这时,改革开放已行进到笫三十多个年头,在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惠及下,小山村的缺水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很快得到解决。一是整修水库。村西原有一小型水库,库内淤泥成堆,库水跑漏严重,功能低下。镇政府出动大型挖掘机清除了库内淤泥,村委组织村民用水泥混凝土加固了坝坡,增加了坝高,整修了闸门和溢洪道等配套设施,保证了库水的不跑不漏,提高水库的储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田地和果树的灌溉问题。二是打深水井。乳山市政府派水利局钻井队进驻山村,义务为山村人解忧排难。他们采用仪器探测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水源,最后定出打井方位,支架开钻,分别钻出100米和150米深的两口深水井,老祖宗百年克服不了的困难,高科技两天就解决了,钻井非常顺利和成功,每口井的出水量较大,水质清澈甘甜。两口井可轮流“值班”。山村人终于不再为缺水烦恼了!给水那天,全村人涌上街头,奔走相告,兴奋之心溢于言表。五保户张大娘拉着村主任的手激动地说:“真要感谢你们,我老婆子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村主任大声说:“大婶,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扶持,感谢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啊。”
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山村人向往的梦。改革开放初期,山里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把吃“商品粮”作为一种追求,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成一种向往的梦。而这个梦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就梦已成真。如今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后劲迅猛,城里人反过来羡慕农村人有土地,景色美,空气好,并以在靠近山水的地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为奢望。退休后的几年里,我经常回故乡住几天,尽情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今年的“五一”节,我又回到了小山村,只见山上板栗树,坡下苹果园,漫山碧绿,蓝天白云,漂亮的房舍错落有致,水泥街道,平整干净,路灯高挂大街两旁,轿车停放自家门口,村中心有健身、娱乐的休闲广场。村民务农张驰有度,孩子嘻耍街头,老人围做闲聊,整个山村呈现出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此地称为传说中的“世处桃园”,并不为过。
每次回家要去三弟家走走,三弟种三十多亩地,靠种大姜、管理果园发家致富。去时,他正在家里维修各种农业机械,为春播做准备。他自豪地说:“几年前,做梦都想买套花生农机,今年把花生播种、摘果、脱粒的机械全置办上了,如今我家可成了小型农机公司了。”我数了数三弟的农机正好是十台,这比改革开放前,全村的农机总数还要多,而他的年收入也是一般城里人所不及的。我为三弟是个农村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家以后,总要给母亲进行家电方面的安全检查。母亲的家电占据了屋内的“半壁江山”。什么液晶电视,电冰箱,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豆浆机,热水器等电器产品一应俱全,另处,还有电暖炕、老年手机等。母亲今年九十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反应跟年轻时没有两样,操作电器产品不在话下,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的家务活都被“电保姆”承包了。”有一次,我劝母亲搬到城里住,母亲却说:“我才不去呢,以前,做梦都想过城里人的生活,可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哪一点儿比城里的差,空气还比你们城里的新鲜呢,你看村里给我修得水冲厕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臭味没了,做在马桶上也舒服。我才不愿意往城里挤,挪不动了再说吧。”
四十年来,山村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取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红利,由贫穷走向富强,由追梦直到成功。今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鼓舞下,山村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追梦不停。
作者:姜秀芳
乳山市下初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