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村坐落在老黄山脚下,黄垒河畔,三面环山,形成了九岭八沟一条河。三面山上沟沟渠渠的水都集中流到一起,形成了一条小河,在段家村中央流入黄垒河。几十年来,这条小河从清变臭又从臭变清,不由折射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村居环境嬗变,也为村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态环境教育课:小河清,乡村才更美!
五六十年代,我们地区雨水多,小河常年流水,河水清澈见底,村里的妇女都在小河里洗衣服,家长里短伴着乡音乡情,充满田园生活的轻松惬意。小河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夏天最为热闹,大家都在小河里抓鱼摸虾尽情嬉戏,鱼虾肥美水里跳,童真童趣歌声飘,天色已晚都还不肯离去。村子里,大人们招呼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河面上,孩子们你追我赶玩性正浓,水花四溅中早把大人的呼唤抛之脑后。间或有不够眼疾手快的孩子被家长从河里提溜出来,在伙伴们善意的嘲笑中灰溜溜走在回家路上,也是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
到七八十年代,雨水少了,小河也常年断流,只有在雨季才见到河水,河沟里也长满了杂草。杂草让小河变得丑兮兮,鱼虾自然没了踪影,人们再不会去洗衣和嬉戏,那些歌声笑声吵闹声,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村里没有垃圾桶,村民们就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往小河里倒,臭水也往小河里流,慢慢地小河就变成了垃圾坑、臭水沟。每当走到这里,人们无不掩鼻而过,住在附近的村民提到这里更是一脸嫌弃,仿佛那个清水扬波的小河是和自己不相干的遥远的别人的故事,以后出生的孩子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村里的小河,那个曾经活泼柔美丰饶的小河。
村民都说把小河搞成这个样子,对段家的形象影响太不好,可就是一直不能很好解决,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2012年村里响应市里号召,开始搞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清理污染环境的三大堆,解决小河的污染问题也列入了村级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镇政府和村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改造小河,发动群众清理垃圾,疏通河道,浆砌护坡,并在小河两岸加修了栏杆。河岸上和大街小巷都设置了垃圾桶,这样不仅大街上的杂物刮不到河里去,村里的生活垃圾也有了好去处。经过宣传教育,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慢慢养成了,大家都自觉地把垃圾送到垃圾桶里,镇上的垃圾车每天及时清运垃圾。
往日的臭水沟现在又变成了清水河,成为段家一道美丽的风景。河岸上还成为村民的娱乐健身场地,每当农闲时节华灯初上,村民们就会三五成群走出家门,在这里谈天说地做操跳舞,小河的脏和臭再无人提起,眼前的小河再次成为村民安宁快乐的守护者,再次成为段家村快乐的中心。为了把环境卫生乡风文明作为长效机制贯彻下去,村里设立了保洁员,分段包干,每天看护、有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河里和街巷干净整洁。
村民们纷纷高兴地说:市里搞卫生城,我们搞卫生村。现在外面的人回来都说段家村变了,特别是村中的小河变美了。
难道这不足以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吗?
作者:段云龙
乳山市下初镇中心医院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