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我

我是老三届的高中生。1968年5月我回到家乡。从此,我便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家不是贫下中农,当兵、招工、招干、推荐、选拔都与我无缘。我只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名牌大学,什么科学家的梦想都化为泡影。

我在生产队常常与牛驴为伍,春秋两季,我挥动鞭儿,吆喝着牲口耕地种地。结婚后,我生了一个女儿又一个女儿,最后生了一个儿子。当时我家的生活可以说是生活最底层。吃的是在生产队分的那么点儿粮食,穿的是亲戚邻居小孩穿剩的衣服。年底剩不了几个钱供孩子读书。

改革开放的礼炮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相继去世,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中国新时代革命的舞台。他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发展科技,就必须恢复废弃十多年的高考制度,这是改革开放的礼炮,也是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

1997年12月5日,千万学子走进神圣的考场。我们老三届同学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高考结束,我被烟师(现鲁东大学)录取,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烟师的校园留下了我勤奋读书的身影,留下了我们师生深情的回忆。

大锅饭消失、八仙各显其能

什么是大锅饭改革前,农民干活记工分,工人上班按月拿工资,干多干少几乎无人问津,这就是所谓大锅饭。主持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第二举措就是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82年开始,全国各地农村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过去发展个体经济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挨斗挨批。现在是发家致富的必经之路。我们村1984年分田到户。我家分了八亩多地,1985年种了五亩多小麦,1986年麦季我们全家齐动手,镰割、车运,收获2800多斤小麦。以地瓜、地瓜干为主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们村的村民除了种地,首先发展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的柳编业。家家父传子、爷传孙,把我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了下来,村民收入大大增加。1987年当过生产队长的姜索基起早贪黑成了当时的万元户,受到政府的奖励。

粉条加工也是我们村的传统手工工艺。集体时全村五个粉坊,分田到户,村民们用自家产的地瓜办起了60多户的家庭粉坊。加工的粉条耐煮口感好,畅销乳山、牟平、文登、海阳。那时加工销售全靠人力,虽然苦点累点,看着可观的收入,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改革开放后,我们村有经济头脑的,有木工、瓦工手艺的人相继走出农村,进城经商的经商,开店的开店,办工厂的办工厂,打工的打工,出国的出国,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收入是改革前的几十倍几百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村个体粉坊已经被淘汰,李春刚、姜镇基、倪喜亭三户办起大型现代化粉坊,每年可加工五六百万斤地瓜,生产一二百万斤粉条畅销国内外。

我们村是一个人均收入万元以上,有个体养猪场,大型养鸡场,蓝莓采摘园、大型苗圃园林,大姜栽种基地,水电配套齐全,村民文明,村容美丽的威海市传统村落。

我家的今昔

改革开放前,虽然父亲是解放战争立过战功的复员军人,可是由于家庭出身,我还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副处待遇。四个子女有两名校级军官,一名人民教师,一名个体老板。经济上,过去我和老伴拼死拼活地干,年底收入只有一百元左右,现在我和四个孩子的家庭年收入在一百万左右。

我们村、我家今昔对比,真是天壤之别。

 

 

作者:李明吉

威海市技工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