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民办教师,高中毕业便进入教育战线。曾在镇教委工作过多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下初教育的变迁,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激动人心。
我1971年1月高中毕业,同年11月进入河南村学校任教。那时候是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各村都有学校。在我们下初镇(那时叫下初公社)37个大队就设有37所学校,在“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的思想指导下,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开设有毛泽东思想、工业基础、农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程。但那个时候学校非常简陋,教学资源极度缺乏。上课时,一支粉笔、一支教鞭、一块挂在墙边的黑板,仅此而已。学生用的是土台子和自带的小凳子。
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学校的管理也极不规范,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受到极大影响。批判师道尊严,提倡反潮流精神,极大地腐蚀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各学校设组长管理学校日常工作。遇有招生、毕业等重大事项,则由贫管校的拍板定案,由此使许多所谓“出身不正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丧失了读书的机会。
1976年是下初镇教育发展极其膨胀的一年,全镇除了十三中招收高中生外,另有七处联中全部戴高中帽,还有辛家疃、史家疃、下草埠三个村也自办起了土高中学校,从小学读完高中无需出村,但师资就太差了,层层拔高,“瘸子里面挑将军”,有的教师自己初中没毕业,却挑去教高中。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生学习还是以劳动为主,严重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各条战线都进行“拨乱反正”,教育也不例外。我镇对教育资源初次进行了整合,合并了巫山,皂地等土高中,使高中教育有所降温。
1978年改革开放,所有联中全部摘帽,高中统一到乳山县第十三中学。1982年,再次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河南村初中,原马台石、巫山、皂地三所联中的学生统一就读于河南村初中;原段家联中合并于下初初中;三甲联中合并于黄格庄初中,从此下初镇形成了下初初中、黄格庄初中、河南村初中三家初中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7年,全镇在中央“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原则的指导下对每个学校提出了“校舍、课桌、凳、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的要求。那一年,无论是公办学校十三中,镇三处初中,还是各村自办的小学,37处学校全部实现六配套。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部门对教育资源三次进行整合。将乳山十三中下放给下初镇管理,1998年又将下初初中、黄格庄初中同乳山市十三中合并,更名为“下初镇初级中学”。到1999年又将河南村初中合并,从此全镇只剩下一处中心初中。随着教育资源整合的推进,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吸引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基础教育上来,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现在,下初镇初级中学又更名为“下初镇中心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增强师资力量。学校现在实行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校舍齐全,设施完备,教学楼、办公楼、艺术楼、实验楼、电教楼、多媒体室、语音室搭配齐全,实验室配备情况达国家一级标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教育的发展,即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国家进步的体现。作为一名见证了四十多年教育变迁的一名老教师,我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自豪;对基础教育的未来,我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为祖国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曹玉孟
乳山市下初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