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亿万计的乡下人,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户籍改革、医保改革、城镇化改革等一系列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中,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身份”华丽转变,由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我家也属改革大潮的一朵浪花,四十年,实现了住房“三级跳”,由农村人彻头彻尾地变为城市人。
第一级跳:村里到学校,成为公家人
我与妻子都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师范生,毕业后分配在农村初中教学。刚结婚时,我与妻子分别在两个乡镇任教,我村的四间老屋便是我俩的婚房。那时,我教初中毕业班,妻子教初中非毕业班,因毕业班教师周天上课,实行轮休,我与妻子又不在同一所学校,所以我俩很难赶上一起休假回家,大多时是我俩每周各自回家一次照看与我们同住的我的母亲。而我与妻子的团聚则是在我村里家、我岳母家、我妻子所在学校的公共宿舍几个地方打游击。这样的夫妻生活持续了近两年,后来我以照顾我母亲为由,调到了我妻子所任教的乡镇,也就是我的家乡,并分配在同一所学校——乳山县下初乡河南村初中任教。
我与妻子是1982年8月调入河南村初中,那时学校刚刚建起,很幸运,我们在那里分到了一套住房,经过一个阶段的整修,便高高兴兴地把家从村里搬到学校,同时也办理了非农业户口的家庭粮本,过上了农村人羡慕的公家人生活。
河南村初中这套住房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一个房壳。这套房子是两间平房。刚分到时,门窗没有玻璃,地面是一座“小山”,房顶漏泥,没有墙壁,完全是一个空壳。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收拾得像个家。屋里的“小山”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用镐头刨、铁锨铲、小车推,才把地面整平;又找人砌墙壁、砌炕、砌锅台、糊纸天棚,前后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又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安门窗玻璃和粉刷墙壁。这些活计都是请同事、朋友帮忙,帮忙的人是逮着谁用谁,他们也不专业,所以砌的墙壁有的地方向外凸出,泥土的地面也高低不平。房顶由于所用的泥土是一些就地取材的粗沙土,粘性极差,所以房顶经常向下漏泥,糊的纸棚,都被漏下的泥土压成了一个个的大兜兜,每年都要把这些兜兜捅破“放土”,然后再把纸棚重新糊好。每当外面下雨,家里都要用三四个水盆接水。雨停了,隔几天,待被水滴击穿了的纸棚干了,再重新将“破碎”补起来。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任教学校变动频繁,在到县城购房前,一直过着“游牧”生活,较大的住房变动有过三次。
第二级跳:学校到县城,成为城里人
在县城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是我们多年的梦想。在住房制度改革前,像我们这样夫妻都是公办教师的双职家庭,按国家规定,住房由单位分配。但,乡下的情况是复杂的,教师被分为三等九价。等价不同,住房待遇不同。县城里的教师由教育局统一分配住房,他们即便工作时期分不到住房,退休时可以分到,他们都有盼头;教育局直属的、校址在乡镇的公办学校里的教师,由教育局统一拨款盖房,学校统一分配,双职教师都能或早或晚地分到住房;最差的当属乡镇学校的教师,住房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教育局不管,乡镇懒得管,学校没有能力管。双职教师的住房是靠自己解决,要么在自己的村里住,要么是在学校的邻村租房住,像我们家这样,能住到学校里简陋的宿舍算是好的了。作为乡镇双职教师,工作时期还好办,反正是随着工作调动“游牧”罢了,担心的是到退休还不知到哪去住?按老双职教师退休后的样子,只能选择靠国家发的那点安家费,回到自己的村里买房住。
由于住房梦想,那时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进城。当时乡镇教师中流行一句话,叫“早进城早安家,不进城不安家。”为了安家,我们也想过办法“进城”,但没有实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住房改革全国推开,取消了分配住房,个人住房属性由分配房变成商品房,房产进入市场,个人可购买商品房为自住房。这一改革,给我们实现“住房梦”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找到了新的“进城”路径。我们可以不用通过组织把人调入县城,只要攒足钱在县城购买自己的住房,自己就可以把自己“调入”县城。。
2003年,由于房改政策的利好,县城周围的乡镇教师掀起了在县城买房的热潮,我们的心也热了起来,决定借钱到县城买房。当年的11月份,我们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资金,再加上自己积攒的一点资金,在县城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低楼层楼房。
这套房是我们的圆梦房,因我们村里的老房子多年前就转给亲戚了,所以,我们也将这套房子视为我们家的“根”。从2004到2007年,三年的时间,我们把工作外的精力全部用在了这套房子上,光装修就长达一年。装修时间这么长不是说装得怎么好,而是因为手里没有钱,不能够一次性购足材料,所以只能等每个月发了工资,分次购买。这样,我们把房子的装修分成数个工期,分期地去完成。
2007年8月,我们把家从下初镇初中搬到了县城,同时也把户口迁移了过去,又攒了两年的钱,于2009年11月又购买了一辆家庭轿车,早起晚归地乘坐自家车到乡镇学校上班。这样,我们除了上班在乡镇外,其他生活完全同城里人一样,美滋滋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第三级跳:县城到大城市,成为都市人
我女儿家住青岛,2013年我外孙女出生,我妻子便到青岛带孩子,我独自一人在乳山生活、上班。一年一度的寒暑假我到女儿家住上一段时间。我女儿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面积不大,七十多点平方。由于房子结构老套,家里格外窄巴。我去了,两家在一起有点住不开,女婿只好每天晚上到七八站路外的他爸爸家里住,生活上很不方便。为此,女儿女婿在与我和妻子商讨规划我们的晚年生活时,提出我们家在青岛再购买一套住房。女儿女婿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现在她们需要我们给她带孩子,我们老了又需要她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退休后到青岛来住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也很赞同这个建议。但,我们又心存顾虑。一是,人老了,到异地居住,最大的问题是医疗,如果医保办不到异地,一旦生病住院,除了急诊外,就得到医保所在地医院——乳山市医院住院治疗或者是通过医保所在地医院转诊。这样,麻烦很大。二是,青岛的房价高得惊人,购房需要一大笔钱,而自己手头资金不足,又因年龄大贷不出款,资金难以解决。
从女儿女婿提出购房建议到我们做出购房决定,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合情合理”与“顾虑”中纠结。这几年中,我也一直做着青岛买房的准备,积攒资金和了解户口迁移及医保等异地居住政策。2016年好消息传来:父母可以投靠子女迁移户口,省内各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可以直接进行异地医保结算。这些重大民生制度改革,利好父母投靠子女异地居住。因此,我们决定在青岛买房定居,并于2017年春节期间制定了具体的购房计划:女儿女婿的房子转卖给我们,由他们去购买一套新房。新房的首付款由我们拿,房贷由他们去贷,他们转卖给我们的房的余款由我们以替他们还房贷的方式付清。
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在按计划进行购房的过程中,碰上了青岛“限购”,结果大费周折。
2017年3月8日我女儿女婿与房产中介签约了一套房,时隔几天的3月15日青岛出台了限购政策。“限购“直接制约到了我们。一是我们夫妻不是青岛户籍,没有资格购房。二是我女儿女婿的房子不过户给我们,他们所购新房属第二套房,则因第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我们将拿不出首付款。“限购”让我们骑虎难下,履约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或我妻子的户口迁移到青岛。因那时我没有退休,所以只能把我妻子的户口迁移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也费了许多周折,才把我妻子的户口迁入到了青岛,拿到了购房资质。又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办理贷款和房产过户,2017年10月购房计划落地。2018年“五一”前又把我的户口迁入到了青岛,同时又办理我与妻子的异地医疗及卖掉了我们乳山县城的房子,五月份我们正式把家搬到了青岛,正式成为了青岛大都市人。
中国改革正步入新时代,党中央绘就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心怀梦想,奋发图强,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作者:徐立广
乳山市下初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