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变美了,村民们的腰包变鼓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全村人解决了温饱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瘠薄,产量低下,在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时期,口粮不足,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面貌,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经验全面推广,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广泛宣传,给我们村的“三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3年春,我们村党支部把全村的粮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口粮田,另一部分是承包田。有劳动能力的户除了种口粮田,还要种联产承包责任田和经营与粮田相匹配的果园,劳动力弱的户,只种口粮田,以解决自食自足。
政策对了头,群众有劲头。仅两年时间,村集体资产增加到近20万元,粮食在完成征购任务后,仅小麦一项就剩余30000多斤,我们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消灭了贫穷。
继续开发果业,增加经济收入,
推动旧村换新貌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果园的户其经济收入明显高于无果户。因此,无果户产生了以果致富的愿望。有果户因已经尝到果业的甜头,更想扩大果园,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土地已经分绝,扩大没有余地,从而出现了利用包产的粮田植果的苗头。
那时公粮和统购任务还未取消,村党支部怕影响粮油生产,不提倡甚至阻止在粮田里发展果业。虽然如此,党支部书记却在群众要求发展果业的呼声和行动中,萌生了新的思路:把山岚、荒坡,一竿子插到底,全部包到户,每户每年上交提留20元钱。在走访党员群众中得到认可后,山岚、荒坡全部进行了承包。
为了把群众发展果业的愿望变为现实,党支部用公积金购买了七铧犁、推土机、翻疆犁,出台了“集体开荒,个人整田,个人植果,集体补钱”的惠农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从1985年到1987年,我们村连年翻起了植果高潮,使果园面积增加到700亩,户均2亩多。使全村出现了粮满囤,果满山,银行有存款,腰包不缺钱的富裕景观。
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必然产生对生活水平的更高要求。为子建房结婚的人有之,拆旧翻新的人有之。党支部抓住这一契机,出台了旧村换新貌的新措施:在不多占土地的前提下,在散居户的范围内规划出一方新宅基地,对所有拆旧翻新,迁到新规划区的户给予补助,对新建房户一律到规划区建,否则不批。对原拆原建户必须按上级规定标准施工,从而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城乡建设一体化,
查漏补缺再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虽然一步一层天,但与城市相比,于小康水平的要求对照,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脏乱差是农村面上的普遍现象,而我们村尤其严重,包括新宅区在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三大堆,老宅区里鸡窝、鸭窝、羊厦子、牛棚子比比皆是。个别闹矛盾的户还互相堵塞道路,一些流动商人进不了我们村老宅区,不是进不去,就是进去又难以出来。几届村两委都因问题棘手未能彻底解决。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号召,使村两委既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又找到了净化村容的切入点。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彻底解决了全村的脏、乱、差问题。
为方便村民吃水用水,在改造街道的同时,又改造了供水设施,有效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在农村电网改造时,全村安装了路灯,结束了晚上漆黑一片的年代。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村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改革的路途虽然艰辛,但是收获却丰硕无比。我们村前后四任书记,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真理,一代接着一代干,代代都有闪光点。使全村“家家有电灯,电话户户通,娱乐有场地,轿车年年增,吃水扭龙头,生活无愁容”的大好局面。
作者:梁述民
山东威海经区桥头镇柴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