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里,一张邓小平的彩色照片挂了已有二十多年。提到这张的伟人相片的来历,就要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谈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航向。大会闭幕的那天,我却怀着极为沉重的心情搀扶着妻子走出医院的大门。主治大夫王医生偷着告诉我,妻子活不到四十岁,嘱咐我要经心在意的照顾好妻子,力争让她多活几年。
妻子患的是肺结核病转为肺心症,入院之前妻子感冒病确实时经常发生。不劳动的时候喘气尚可,一干活气力就不够用。在那个眼珠会动就得出勤的年代,哪有养病的时间?我是一个靠挣工分吃饭的民办教师,妻子从来就不敢缺勤,从来不让分管的庄稼地里出现荒芜,就这样没黑没白,没轻没重的干。
在她三十八岁时,终于住进了医院,医生给出的结论却是她活不到四十岁。这对我们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时至1983年,我们家的命运迎来了转圜。这一年,我们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政策规定,妻子没有承包任务,只种自己的口粮田。由于长子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经济收入也大有好转,老伴的营养条件空前提高,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把300亩果园配置粮田分给了承包户。户户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要求以果致富的呼声空前提高。为满足群众的要求,村党支部把全村所有的山岚,荒坡按人口承包到户,并购置推土机和翻疆犁,出台了“集体开荒,个人整田,个人栽果,集体补钱”的优惠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全村群众利用荒山发展果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果业面积翻了一番,户均两亩多。我家也借助这股东风,发展了一亩果园,收到了一本万利的效果,使家庭生活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老伴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大概是在1987年,我带着一本封面是邓小平彩色照片的刊物回家,老伴见了以后端详了好长一段时间,把相片取下后对我说:“你找人做个相框,把这张照片儿挂起来。”此后,每年春节,老伴总是把相框抹得干干净净,至今不辍。
我老伴现在已七十九岁了,每每与人谈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她总是无限感慨地说:“要是没有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没有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也许活不到现在,我的家庭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40年的变革,40年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老伴生命的延续,更是生活质量的提升。现在,两个儿子和长孙都是中共党员,而且是各自工作的业务骨干。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的家庭收入快速提高,三个孩子都买了楼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作者:梁述民
山东威海经区桥头镇柴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