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望四十年来路,感慨万千,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见证了家乡道路的巨大变化。
1978年腊月廿四,我们全家从工作的殷棚乡县林业局牢山林场回文殊乡过年,我挑着置备的年货一大早就出发,先走到殷棚街道的五岳水库渡口,乘坐木船到达五岳水库大坝然后步行到南向店,在那里才能乘坐每天一趟的班车。因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路走走停停,耽搁了不少时间,等到了南向店,班车已经走了。我们就在南向店匆匆吃过午饭,继续顶着北风前行,三十里地走了六七个小时,赶到家已经麻天地黑。这一趟行走,让我感受了无路无车的艰辛。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县城工作,为了方便下乡,买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乡下都是砂石路和黄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骑车很颠簸,有时候还要带着人,遇到大坡上不去还得下来推着走,有的路没法骑车,还得把自行车扛着走,老百姓见着了笑着说“车骑人”。
到九十年代,路越修越好,也越来越宽,到乡镇的路基本都实现了硬化,孩子们都参加工作了,买了摩托车,想到哪里去一溜烟就走,感觉十分方便。再后来,到村里的路也修成水泥路和柏油路,孩子们又分别买了小轿车、越野车,全家经常到外面旅游,说走就走,路不再长,也不需要担心路走不通和赶不上班车了。
退休后,我还是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走亲访友,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打通九龙路和牌坊路,沿官渡河两岸还修有自行车专用道,标准之高、风景之美令人赞叹。
四十年光山交通日新月异,从最初的土路、砂石路、水泥路,变为现在的柏油马路、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见证着光山的腾飞。如今,一个横连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道路网已基本形成,光山交通运输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我们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
古人说:“出门无碍,方是通衢。著脚不牢,未为坦道。”四通八达,就是满满的未来,脚踏实地,就是稳稳的幸福。回望来路,我坚信,永远跟党走,道路越走越宽阔……
作者:刘忠保
光山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