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简要谈谈我们聊城晚晴联谊社暨报道站注重文化养老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成立晚晴联谊社暨报道站,既是文化养老的一种好形式,又能为社会多做点贡献

2008年底,聊城四中原校长傅静舟同志找到原地委委员、地委秘书长刘平同志反映,许多老同志不愿常年呆在家安享富裕的物质生活,要拿起笔来,写点东西,走出家门,适当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渴望求知、求健、求乐、求为,为聊城、为社会再做点贡献。基于上述想法与初衷,经过近半年的酝酿讨论、商磋及简要筹备,于2009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了由刘平同志为名誉社长、付静舟、陈孝忠(原聊城地委老干部局长)为社长的聊城晚晴联谊社暨报道站,同时吸收市直机关与东昌府区机关退下来的身体健康、热爱写作、乐于奉献的40余位老同志为理事、常务理事及副社长,并聘请了几名顾问。举行了简朴的成立仪式,宣布了晚晴联谊社暨报道站章程,公布了理事、常务理事、正副社长及顾问名单。八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涉老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体理事、常务理事、正副社长及顾问的共同努力,已经编办《宣传栏》26期,编发《晚晴苑》108期,编辑出版《晚晴文集》8本,为宣传党的老干部、老龄工作方针政策,总结报道老干部、老党员、老年人的先进典型经验,积极引领带动和影响老干部、老年人以文化养老,丰富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扬鼓励。同时,在省内外产生良好影响。

我们晚晴联谊社暨报道站是“三无”(无编制人员、无固定经费、无办公室)性质的社团组织。我们组织开展的一切活动,包括个人写作、撰写诗词(歌)、书画、摄影及调查采访、参观学习、办《宣传栏》、编辑出版《晚晴苑》与《晚晴文集》等集体活动,都是始终处在一个没有职务高低与人格贵贱之分,没有指标压力,没有名权利之争,没有任何待遇报酬的环境与氛围之中。八年多来,我们四十多名社员共处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开展活动,感觉并反映自身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提高。一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相互之间无任何思想隔阂。二是动脑动手多了,写作多了,脑细胞活跃了,促进了血液循环,精气神更加饱满了。三是社会接触面广了,不仅有老朋友,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四是参加集体活动多了,腿脚较前几年灵活勤快了,身体更健康了。五是增强了老有所学的自觉性,更新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六是通过义务写作与宣传,服务与奉献社会,老有所为的能力提高了,而且,硕果累累,刘平、陈孝忠、刘继孟、刘文学等26名同志著书立说,编辑出版了自己的诗文集、书画集、摄影集、剧本、小说、回忆录等,还有的作品被全国大部头书籍收编,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政治影响。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的收获提高,实际就是以文化养老的成果与结晶。

二、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八年多来,我们多次统一组织安排外出参观学习与采风活动。先后参观学习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荷泽)、临清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鲁西第一支部纪念馆(莘县古去镇徐庄村)、冀鲁豫区党委旧址(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马本斋烈士陵园(莘县张鲁回族镇)、孔繁森同志新纪念馆、千岛山庄颐养中心(茌平县博平镇),以及其他工农业生产项目。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和“家庭、家教、家风”座谈会,举办经济形势和域外风情报告会等。通过参观学习与采风活动等,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一致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同时,搜集收获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信息资料,为提高写(创)作水平,提供了源泉,增添了动力。

三、认真开展有关涉老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讨活动

八年多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老龄工作形势报告会、老龄(老干部)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居家养老问题座谈会及养老问题座谈会。同时,对文化养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研讨活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人口老龄化形势、老有所养、居家养老、文化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拓宽思路,改进应对措施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上述发言文稿经过整理后,有40余篇论文先后入编《晚晴文集》,供晚晴联谊社内部学习交流,并上报有关领导与部门参阅。有的论文还被有关报刊杂志刊登。

四、举办健康讲座,增长养生保健知识,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八年来,我们举办了六次健康讲座,先后邀请郭春杰、张洪博等9名专家讲授了有关脑血管、心血管、心理卫生、骨质疏松、糖尿病、眼科疾病等防治知识。通过健康讲座,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与危害,增长了防重于治的基础知识。同时,有关理事、顾问还撰写了有关养生保健的文章30余篇,已先后入编《晚晴文集》,为大家搞好养生保健,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八年多的活动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富裕的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精神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养老代替不了精神文化养老。俗语说:康则乐,乐则寿。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都充实丰富了,才能两全其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老干部、老党员及老年人,既要调剂安排好物质生活,又要根据自身爱好、兴趣及特长,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各行各业、各系统、单位及部门负责同志,直至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既要关心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要抓紧、抓细、抓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文化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