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执行:王平(实习)
《深圳商报》王建明/图
暑假期间,两档汉字听写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吸引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参与,更考住了更多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由此,一场关于数码时代“提笔忘字”“汉字危机”的讨论浩荡而来。
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于是人们担心汉字书写将来会不会退化到只会辨认的程度。
另外,汉字危机还表现在忘记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忽视了手写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作家王蒙曾疾呼:“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也有网友认为,媒体夸大了所谓的汉字危机。“青年及少年正值学习考试阶段,想忘都不可能,央视就别裁个老虎吓自己了。”“除非把作业和高考废了,汉字才是真正危机了”。“绝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只是暂时性失忆,事后他们会通过查询字典、手机、电脑,复习字的写法,这种现象并不影响他们对汉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响汉字的传承”。
专家也表示,书写能力的退步是文字工具进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人们不必过于忧虑。山东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盛玉麒认为,汉字作为书写符号伴随工具的进化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的演变,现在已经到了“机笔”阶段,这种“换笔”是科技进步的自然结果,当前常用汉字约有2500个,掌握之后足以读懂99%以上的通用汉语语料。汉字不会西化,更不会消亡。
您觉得“失写症”意味着汉字危机吗?如何协调数字化生活和手写汉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