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赫赫有名,可要提到一二九师里有个“白宫饭店”,却鲜有人知道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白宫饭店”,是刘邓麾下号称“洋博士”的张克威创办的。

张克威,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屯人,1901年生,青年时期曾赴美国留学,攻读农学、畜牧、农业工程等专业,是八路军队伍里少有的高级农业专家。他担任一二九师生产部部长,负责部队的大生产。因为他是留洋归来的,所以一二九师的很多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洋博士”。

一二九师的生产部设在山西黎城县南委泉村,在“洋博士”的辛勤劳动和热心操持下,不仅建起了农业科学试验田,试种、培育和推广了“金黄后”玉米、169号小麦、81号谷子等高产良种,还搞起了家畜养殖、果树栽培、商业贸易等多种经营,提高了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了部队物资供给。小小的“白宫饭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办起来的。

饭店名字听起来挺洋气,实际上却是由一座普通农舍改造而成,房屋四周的墙壁刷得雪白,干净整洁。饭店的主人饶有趣味地给它起这么个洋气的名字,无形中给这饭店增加了风雅别致的趣味。

南委泉村是个只有二三百口人的小村庄,“白宫饭店”开在这里,主要是用来招待从此经过的抗战部队和机关人员。饭店虽小,店里的饭菜却是中西合璧,样式不少。“洋博士”在美国留学期间,勤工俭学,曾给餐馆打过工,从西方厨师那里学得了一手制作西餐的好手艺,他把这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饭店掌勺的厨师。因此,这里除了可口的中餐,也有各式的西餐能让过往人员品尝。当然,抗战时期条件艰苦,能够给客人做上一顿丰盛大餐的机会很少,一般供应的只是普通饭菜,只有“贵宾”来了,才亮亮饭店的“绝活儿”。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彭德怀、一二九师的刘伯承、邓小平等人,都曾在“白宫饭店”用过餐,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和七七二团团长马忠令,因为经常经过此地,还成了“白宫饭店”的常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饭店还曾招待过一群美国兵。1944年秋末的一天,美军一架B—29轰炸机执行完轰炸日军目标的任务,返回途中,突然遭到日军战机的截击,轰炸机被击中,在山西平顺县上空坠落,机上11名人员不得不弃机跳伞。幸运的是,太行军区司令员兼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营救,使得这些美军士兵全部获救。这些美国兵先后到过一二九师司令部、八路军前方总部,受到了首长们的欢迎和款待。随后,在等待美军观察组派遣飞机来接的日子里,他们被安排在南委泉村居住。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再加上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粮食非常缺乏。甚至连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们,都和战士一样,经常吃的是用高粱面或黑豆面与野菜、树叶掺在一起蒸成的菜馍。这种馍又黑又硬,被人风趣地称为吃“砖头”。尽管条件艰苦,李达却指示“洋博士”,要尽可能想方设法照顾好这些美国兵的生活。当时物资匮乏,这些美国兵却能享受到面包、火腿、鸡蛋、牛奶这些储存的美食。

为了满足这些美国大兵的口味,“洋博士”又让人用土坯砌了一个饼干炉,天天制作美式饼干,这些美国兵吃过之后,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

美国兵们的待遇这样好,有些人心里就觉得不是滋味了。认为咱们自己的战士都吃不饱,怎么能拿出部队仅有的那点儿“宝贝”,让美国兵们享用呢?

“洋博士”深刻地领会了李达参谋长的用意,便这样跟大伙解释说,打击日寇侵略者,中美是盟军,是战友;再说,人家万里迢迢赶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也不容易,咱们好好招待他们,正是在显示中国人民和八路军对他们的善意和友情,越是困难,越显情谊深,才越能获得他们对我们八路军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洋博士”对这些美国兵的热情招待,拉近了八路军和这些美国兵之间的距离。一天,一个美国兵同“洋博士”闲聊中,就把他知道的一点儿蒋介石的情况向“洋博士”透露说,美国向蒋介石援助了一大批军用物资,蒋介石却把很多东西储存起来,准备在打败日本后,用于攻打共产党。对这个美国兵的善意提醒,“洋博士”挺感激,之后把这一情报汇报给了师部的首长。

为了方便美军观察组的飞机在太行山根据地起降,李达等人利用黎城县长宁村一个天然的开阔地,组织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和村庄周围的群众,修建了一个飞机场。竣工后,美军派来一架飞机,把这些美国兵接走了。在送别美国兵前,李达指示“洋博士”:“做做这些美国兵的工作,让他们把降落伞留下。”根据地物资奇缺,这些降落伞可以用来制作迫击炮的炸药包。“洋博士”遵照李达指示,向美国兵提出了这个请求,美国兵们十分感激八路军的救命和款待之恩,很爽快地答应了,把物资留给了八路军。

此后,八路军一些领导干部多次搭乘美军观察组的飞机,往返于太行山根据地与延安之间,大大降低了徒步穿越敌人封锁线的风险,美军观察组能够给予八路军这种便利的原因之一,也是基于被救的美国兵与八路军之间建立的这种深厚友谊。

1945年春天,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带着四人,途经南委泉村,要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筹备工作。

在到达村子的前一天,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给“洋博士”打来电话,要他做好接待上级首长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刘少奇一行四人来到南委泉村,“洋博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他们请进了“白宫饭店”。饭桌上,除了色、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洋博士”还亲自下厨,为刘少奇他们做了味道可口的西餐。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能品尝到中、西兼备的美餐,刘少奇他们颇感意外,也称赞有加。

刘少奇平易近人,与“洋博士”交谈中,得知他出身东北,曾留学美国学习农业先进技术,回国后又积极投身革命,便鼓励“洋博士”:“你一定要把农业技术工作坚持下去,不要改行。”并笑着说,“我在你们东北工作过,我这个副官也是东北人。”

抗战胜利后,“洋博士”奉党组织之命,离开太行山根据地,返回东北工作,因此“白宫饭店”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遗忘和消失了。虽然当年的“洋博士”和“白宫饭店”都已远去,但那些人与事依然是经历者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