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徐匡迪原名徐抗敌,1937年12月出生于浙赣交界一个名叫松岭的小山村。“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徐匡迪的父母逃离上海,跟随难民向西南地区撤离,于途中生下了他。当时父母既痛恨日军的暴行,也对国民党军队的不抵抗感到失望,便给他取名“徐抗敌”, 希望他铭记国恨家仇,长大后承担起“男儿当自强,抗敌保家乡”的责任。
来到昆明后,全家人的生活稳定下来,徐抗敌也渐渐长大并进入西南联大附小读书。1944年,徐抗敌正上小学二年级。一天,语文老师开玩笑地跟他说:“抗战胜利在即,以后你再和谁‘抗’啊,我给你改个名字吧。”说完,他便在纸上写下“匡迪”两个字,意即“匡扶正义,迪吉平安”。父母看了都说好,此后徐抗敌便把名字改为了徐匡迪。
抗战时期,昆明是西南的文化中心,而西南联大又是昆明文化氛围最浓的地方,那里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虽在附小读书,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爱国热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给徐匡迪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小他便树立了报国之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匡迪随父母回到杭州。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杭州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学习。这是一所全省招考、择优录取的寄宿学校,鲁迅、李叔同、丰子恺等人都在此学习和任教过。学校朴实的校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徐匡迪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54年,徐匡迪高中毕业,他本想报考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被当时奔涌的时代潮流推动,确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的人生志向,转而报考了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并被录取,成为了该校冶金系的一名学生,从此与钢铁冶金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钢铁摇篮”
在“钢铁摇篮”里成长的冶金专家
北京钢铁学院,被誉为“中国钢铁的摇篮”。在学校,徐匡迪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经常跟随老师到各大钢厂实习。大学一年级时,他不仅能熟练掌握车、钳、刨、铣等冶金车间的操作,还能独立完成从制泥芯、做砂型,到熔炼铁水以及抬包浇注等整个铸造工艺流程。
钢铁冶炼是个辛苦行业,实习生在钢厂也不能享受优待。至今,徐匡迪仍清晰地记得,从事炉前工实习时,他们要从最粗重的渣坑清理、平台清扫、撬炉门以及堵出钢孔等工作做起,整个流程一样都不能少。一天下来,人累得骨头像散了架,回宿舍后往往倒头就睡。
实习结束返校后,徐匡迪除了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他还朝着全面努力的方向发展。课余时间,他参加了学院的田径队、合唱队、足球队与管弦乐队,成为了一名文体“活跃分子”。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被推选为班长、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副主席。1959年毕业后,徐匡迪留校任教,4年后调往上海工业学院工作,后担任该校炼钢教研室主任,并成为了一名博士生导师。
从投身钢铁冶金事业时起,徐匡迪便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下决心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钢铁冶金方面的差距。上世纪70年代,他领导的课题小组与上海钢铁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不锈钢精炼新工艺”,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后来,他还与人合作完成了“电弧炉水冷挂渣炉壁研究”,获得了冶金工业部科研成果推广一等奖。
1982年,徐匡迪获得一次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因为经历了国内的物质短缺时代,徐匡迪对英国的发展成就感到十分震撼。在伦敦的超市,他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到十分惊讶。为了了解英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他还跟着一个英国教授学起了“市场经济学”。
回国后,徐匡迪继续从事钢铁冶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他出色地完成了“SGDF型喷粉罐及其在电炉炼钢中的应用”这一重大课题研究,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时,徐匡迪还承担了国家科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喷射冶金系列课题的研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来,这一项目被评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1984年春,徐匡迪应瑞典兰塞尔公司的邀请,到该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创造性工作,兰塞尔公司一举击败了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强大竞争对手,赢得了北海油田的管理开发权及巨额合同。兰塞尔公司为了回报他,不仅给他开出高薪,还提出将他的夫人和孩子接到瑞典生活。
可徐匡迪十分明白,他的根仍在中国。这年秋天,著名科学家、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访欧时,曾热情地对他说:“国家和学校都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回去帮我一起管理学校。”徐匡迪深感此话的分量,不久和兰塞尔公司解约,提前回到祖国。
多年来,徐匡迪通过潜心研究,先后完成了超低硫钢冶炼技术等6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徐匡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他还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
成为国内首位“院士市长”
1986年,徐匡迪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现为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3年后又担任了上海市文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1990年,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率团出访欧洲,徐匡迪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在访问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受到邀请方的高度赞赏。
1992年底,徐匡迪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1995年又当选为上海市市长,从而成为了国内第一位“院士市长”。任职期间,他大刀阔斧地工作,不仅使浦东的改革和建设得到深化,还在2001年成功举办了APEC会议,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也逐渐确立。回忆过去,如今一些上海市民还会竖起大拇指,夸他“外语顶呱呱”,经济“老懂行啦”。
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徐匡迪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他每周都会抽时间回实验室看看。对于自己所带的博士生,他不仅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还要审查他们撰写的专题报告,批改博士论文等。对于署上他名字的文章,哪怕再忙,他都要亲自过目。
2002年,徐匡迪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对于这项新的工作,徐匡迪感到十分意外。“当时我已64岁,本想退下来后回上海大学当教授,没想到会到工程院工作,看来我又要做学生了。”徐匡迪回忆说,“当时院士的平均年龄已达到六十七八岁了,一些人还是我的老师或太老师。但我很高兴,因为将和这么多睿智的人一起工作。”
2010年,徐匡迪从中国工程院院长任上退休。几年中,他仍没有忘记作为一个院士的职责和使命。除了整理出版了《徐匡迪文选》,他还来到上海、浙江、湖北等地考察调研,无偿为地方和部门提供技术报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