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玥

有人把学校的基础教育比喻成工厂里的流水线,原本个性鲜明的孩子在这条流水线上接受着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最终被改造成了整齐划一的产品。批量生产是大多数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也有例外。

桂林市民韦柳萍的儿子乐乐快到入学年龄了,与其他正忙着考察各个学校的家长不同,韦柳萍并不打算将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是打算让孩子在家上学。

为什么?

传统教育存诸多弊端

“传统的大班化教育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孩子在学校里,每天都反复地操练一些很简单的知识,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韦柳萍说,现在的小学生,玩的时间很少。但玩是孩子的天性,她希望孩子能在小学阶段快乐学习。

韦柳萍不愿将孩子送到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学校的大班教育无法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老师上课往往是“一刀切”,不管学得快的还是学得慢,都是一个进度。韦柳萍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辅导下,得到更个性化的教育。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李莉在8年前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关注“在家上学”这个话题。李莉发现,学校和家长追求知识化的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孩子从小日复一日地被作业占据所有时间,而当孩子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来到“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面前时,眼里流露出的却都是迷茫……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一些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知识化程度,却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由于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时常会出现‘争战’。”李莉说。

然而,据李莉多年观察和接触,那些在家上学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有以下特点:性格阳光、好学、争斗心不强、人际关系非常和谐。

怎么学?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不管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如何多的弊端,做出在家教孩子这样的决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前方的道路充满了种种未知和风险,这是一场豪赌,如果输了,也许赔掉的就是孩子的一生。韦柳萍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国内外关于在家上学的做法和心得,结识了几位有同样想法的家长,机缘巧合下又联系到了广州一所家庭学校,一条道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她的面前。

来到广州的家庭学校,韦柳萍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学校的课堂非常灵活,通常是以孩子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那里,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浓,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这是传统学校里的孩子所不具备的。

从广州回来,韦柳萍和其他几位家长商量决定,在家教育孩子的教材还是得配合使用学校的传统教材,例如数学等系统性比较强的科目,他们采用传统的学校教材来教孩子,但教学方式会更灵活;而语文则通过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教学。平时的教学,韦柳萍决定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来安排课程,在小学阶段,她不会让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而更多地让他玩,去认识和体验大自然,做他感兴趣的事,给他更多的在学校没有的自由。

何其难?

父母孩子都要付出很多

对于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想法,韦柳萍的丈夫非常支持,但她的很多朋友却无法理解。“小孩不上学怎么行?”这样的质疑听多了,韦柳萍变得越来越低调,不轻易在人前吐露自己的教育理念。

韦柳萍也明白很多亲友的担心——孩子在家上学,缺少群体的环境,会不会导致孩子不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这一点,韦柳萍倒是不太担心,她已经做好了时时陪伴和付出的准备。她与几位一起到广州考察学习的家长商量,一有机会就让几个孩子呆在一起,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同龄人相处。韦柳萍说,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社交环境,她也会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带他去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与兴趣班里的其他同龄人相处。

也有人担心,孩子现在年龄小,教他小学是没问题,但到了初中、高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和科目的增多,家长一个人怎么教得过来?韦柳萍说,到了初高中,她可能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请家教来参与教学,如果孩子的自学能力强,也可让孩子自学。“现在网络上的课件、光碟等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孩子如果从小具备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那些知识是完全能做到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籍。这也是韦柳萍和很多家长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不入学就意味着没有学籍,没学籍就不能参加高考。也就是说,即使具备同等学习能力,在家上学的孩子也许根本没有那张找工作时作用巨大的学历证明。在这点上,韦柳萍比较坦然:“我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并不高,如果十年后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做出这方面的调整,去考个自考,我觉得问题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