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元帅是“客家人”。“客家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叶剑英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他读了书。叶剑英终生嗜书如命,而且诗词造诣很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以“诗帅”著称。毛泽东在1965年给陈毅的信中这样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聂荣臻则在《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序言中称赞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叶剑英的诗词天赋可以说是得到众口传颂的,而相对的,他突出的文艺天赋却较鲜为人知。
喜爱唱歌、唱戏
叶剑英对唱歌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早年他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其文艺气质就引人注目,每次在同学好友聚会时,他都会引吭高歌以活跃气氛。此外,他还喜爱家乡戏剧。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叶剑英赴苏联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走到哪唱到哪,尤其爱唱粤剧《霸王别姬》,许多同学都喜欢听他唱,甚至还有些同学跟着他一字一句地学唱。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朱德与周恩来到武汉面见蒋介石时,提出了国共合作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1938年11月下旬,周恩来、叶剑英出席蒋介石在南岳召开的军事会议,再次向蒋提出这个问题。这次蒋介石表示同意并要求中共派干部前去教授游击战战法。毛泽东同中央几位负责人研究后,确定由叶剑英带一批得力干部去南岳参加主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出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一职。训练班住在山区,生活十分枯燥、单调。叶剑英通过开展歌咏演出、读书等文娱活动,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
1939年春的一天,著名戏剧家田汉率领抗敌演出八队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慰问,训练班在南濠酒楼设宴招待。八队队员们见到叶剑英,把他围了起来,问这问那,争着和他在一桌吃饭,边吃边谈。席间,一个国民党军官高叫:“演出队的女兵们唱个歌子听一听嘛!”这个国民党军官说话时,嬉皮笑脸,语气轻佻。演出队的同志对此十分反感,大家都沉默不语,气氛一时十分尴尬。这时,叶剑英站起来说:“我来唱一个……你们不是想听陕北民歌吗?我来唱一个《开荒》。”说完就大声唱起来:“开荒呀!开荒!前方的战士要军粮。织布呀!织布!前方的战士要衣服。大嫂嫂,老爹爹,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穿吃,打败鬼子好回家!”他的嗓音浑厚,唱的是陕北曲调,但又夹杂一点广东话的尾音,大家觉得别有一番韵味,席间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唱完一曲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齐声呼喊“再来一个”。叶剑英高兴地说:“这回呀,该轮到演出队了!”于是,演出队的队员在酒楼上齐声高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起初不愉快的情绪一扫而光,宴会最后在活跃、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重庆的反共势力十分嚣张。为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突然袭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办事处的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在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革命气节教育。在全体人员大会上,叶剑英带头高唱革命歌曲,鼓舞了大家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
会拉二胡、打扬琴,他的舞姿是情趣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叶剑英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文体活动方面就是一个积极分子,他不但胡琴拉得好,还会打扬琴、弹钢琴、吹喇叭。抗战时期,叶剑英已是一位声名远扬的高级将领,但他却十分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每次从重庆回到延安,他总喜欢同战士们在一起“同乐”。逢到文娱晚会,他还同朱德一起参加乐队合奏,两人一个打扬琴,一个拉二胡,与乐队的同志们配合得十分默契。1941年2月,叶剑英从重庆调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从那时起,人们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参座”。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叶剑英仍十分重视机关文化生活。他亲自拉二胡、打扬琴,还亲手自制乐器,教大家识谱、弹琴、唱歌。在他带动下,部队成立了乐队、演出队,经常组织演出。演出时,叶剑英还亲自指挥唱《二月里来》、《黄水谣》、《救亡曲》、《延安颂》等歌曲,每次演出他都受到热烈欢迎。
抗战时,延安物质生活虽很清苦,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延安盛行交谊舞,开始组织跳舞的是从苏联回国的萧三。1940年前后,萧三任延安文化俱乐部主任。随后跳交谊舞活动很快普及到延安各单位,每逢周末延安都要举行周末舞会。王家坪八路军总队的业余乐队是一支实力较强的乐队,叶剑英经常在乐队里打扬琴,他的扬琴打得非常好。舞会开始后,叶剑英总是先在乐队里奏几支曲子,乐队也以他为主,主要演奏广东音乐,如《小桃红》、《昭君怨》、《旱天雷》等。之后再下舞池跳几场舞。舞场上的叶剑英风度翩翩、舞技娴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美国记者曾评论说:毛泽东跳舞喜欢用暗示,引导舞伴跟着转;周恩来跳舞有外交家的文雅和风度;刘少奇跳舞十分严谨,体现科学性和准确性;朱德跳舞恰如走正步,具有军人气质;叶剑英的舞姿则体现了情趣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有一张拍摄于1964年秋的照片,照片上的叶剑英正在为士兵拉二胡表演节目,这张照片十分珍贵。当时叶剑英负责全军战备训练工作,他到大连视察时,军队摄影家张友林跟随叶剑英一起深入到各岛连队、哨所、雷达站、“三八”女炮班等基层单位。当叶剑英来到长山守备区守备三连时,发现这里交通不便,十天半月也不见交通船。连队有时几个月看不上一场电影,战士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叶剑英当即要求连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后要保证月月有晚会。谁也没有想到,这天叶剑英还亲自给士兵表演起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多才多艺的叶剑英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尤其对家乡的广东音乐颇有研究。只见他随手操起一把二胡,弓弦一动,一曲悦耳的《步步高》便从他的指间飘出,美妙动听的乐曲立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官兵,他们齐声喝彩。一曲终了后,叶剑英又演奏了《旱天雷》、《光明行》等乐曲。随后,叶剑英还同岛上的文艺工作者一起演奏了《长山岛好地方》等文艺节目。摄影家张友林不失时机地按下了相机快门,拍摄下了这幅感人的照片。演出结束后,战士们起立长时间地鼓掌,很多人的手都拍红了。有的战士激动地说:“元帅到连队给士兵演节目,这可是咱怎么也没敢想到的事。”还有的说:“叶帅戎马半生,日理万机,能上台做个姿态就够感人的了,没成想还能演奏这么好听的乐曲,真是让人敬佩。”
喜爱贵州黔剧、蒙古歌舞、广西民歌、昆剧、评弹
叶剑英多才多艺,对各种戏曲、评弹也有研究。
在众多的歌舞中,他尤为喜爱蒙古族歌舞,他曾经在《草原纪游》中写道:“车中游伴有文工,语言难通主义同。欲识草原情和调,马头琴里起雄风。”他还喜欢贵州黔剧,曾为黔剧演出团题诗云:“长征到黔省,人无三分银。建设十年后,面目为一新。采掘壮工业,文艺亦推陈。高举革命旗,再跃告超群。”他也喜欢广西地方民歌,在《赠刘三姐剧团及演员》中写道:“壮家三姐擅斯文,一曲能当十万军。正是鸡鸣风雨夜,中流砥柱出钗裙。”
叶剑英更喜爱昆曲。1960年,他在无锡太湖滨湖疗养院疗养时,曾经神情专注地观看昆剧团演出的《游园惊梦》,当剧中演员唱道“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时,他情不自禁,跟着节拍轻歌。戏后,在和这些演员交谈时,他常以剧中人的名字称呼这些演员。
1961年6月,叶剑英还为昆剧演员张洵澎题写了这样的诗句:“缓歌曼舞夸昆曲,几亿工农看不足。”以表达他对昆剧的喜爱之情。1977年底,叶剑英来到上海,在他下榻的锦江饭店,他点名要看昆剧,而且所选的剧目,都是传统戏。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叶剑英亲自宴请了所有演员。席间,叶剑英还请自己的“忘年交”岳美缇诵读了当年他题赠的一首小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叶剑英不但喜爱戏剧,还喜欢苏州评弹。1961年初,上海人民评弹团的蒋月泉、朱慧珍接到任务,要他们到无锡疗养院为叶剑英演出《庵堂认母》等节目。演出中,叶剑英让蒋月泉唱传统书目《玉蜻蜓》的选曲。据蒋月泉回忆,叶剑英要他唱《玉蜻蜓》中的“志贞描容”选曲。当时,蒋月泉已有一段时间不唱这一选曲,比较生疏,以至于演唱时竟忘了唱词。未曾想叶剑英是常听蒋玉泉的“志贞描容”唱片的,对唱词耳熟能详,便亲自为蒋月泉提词,使蒋月泉唱完了全曲。
1961年冬,上海人民评弹团赴广州演出,恰巧叶剑英也在广州,广州军区俱乐部就联系演员到军区演一次。演出时,叶剑英始终凝神聆听,演出结束后,他还特意走过去向演员致谢。第二天,广州方面设宴招待叶剑英,当得知叶剑英喜听评弹时,就邀请广州的评弹团演员们作陪,这些评弹演员与叶剑英围坐在一起,席间的主要话题就是评弹。
后来,叶剑英每次去上海,接待单位总是邀请评弹团去为他演出。“文化大革命”后,叶剑英来到上海,多次召集昆剧和评弹演员,与他们叙谈,并聆听他们演唱。叶剑英虽然是广东梅县人,但他对江南的昆曲、评弹的喜爱,显示了他极高的文艺天赋。
艺术慧眼拍板决定古月为“银幕毛泽东”
1978年,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达通知,在全国全军范围内挑选适合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的特型演员。经过沙里淘金般的挑选后,20多位酷似毛泽东中、青年时代形象的扮演者被挑选了出来。1979年秋,20多张毛泽东扮演者的彩色照片放在了叶剑英的办公桌上,82岁高龄的叶剑英拿着放大镜,以艺术家的慧眼凝神审视着这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坐在叶剑英身旁的耿飙焦急地等待着叶剑英的定夺。
突然,叶剑英拿着其中一张照片站起身,离开办公桌,坐到一侧的沙发上,并招呼耿飙说:“来,来,耿飙同志,请你给我介绍一下这个人的来历。”耿飙赶忙坐过来,从叶剑英手上接过照片,端详一下说:“叶帅,此人是昆明军区的一位文化干部,名叫胡诗学。您是不是觉得他有点像主席?”叶剑英频频点头并连连说:“像!像!像!很像!”
叶剑英毫不迟疑地重新回到办公桌前,他拿起红笔,在胡诗学扮演的毛泽东照片背面画了一个圈。1980年1月,胡诗学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特型演员组,后来他改名古月。随后不久,古月在影片《西安事变》中扮演的毛泽东首次亮相,一举赢得全国观众广泛认可。后来,总政领导去玉泉山看望叶剑英时说:“叶帅,文化部的同志要我们向您表示谢意,感谢您慧眼为他们找到了‘毛主席’。”叶剑英风趣地答道:“我们家里就有做电影导演的。要不要让我女儿叶向真(即著名导演凌子)为你们找一个‘列宁’?或者再找一个‘马克思’?”在场的人被叶剑英幽默的言语逗得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