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银行的日子不大好过,百姓也人心惶惶,原因是被我们看做保险柜的银行,突然出现“钱荒”了。23日起,全国多地,包括工行、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系统相继莫名发生故障,无法取钱、转账;6月27日那天,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可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也就等于高利贷了;与此同时,许多银行全力投入“抢钱大战”:高预期理财产品、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等等手段层出不穷。

   “钱荒”前几年也曾发生过,但今年尤为严重,于此,我们在心生忐忑之时有不少问题要问:银行的钱真的不够用了吗?为什么会出现“钱荒”呢?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百姓存在银行的钱会因此受到影响吗?

    银行的钱真的不够用了吗?

    银行的钱真的不够用了吗?肯定不是,银行不但不缺钱,而且还很有钱。去年,中国银

行业就曾陷入了“暴利论”的漩涡中。当时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公开表示:“企业利润那么

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了。”那么银行业利润到底有多高呢?以去年的数据为例,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为2385亿元,建设银行为1932亿元,农业银行为1450亿元,中国银行为1394亿元。而素来被称为赚钱机器的中石油,去年的净利润与之相比,竟显得少了:只有1153亿元。难怪去年4月份,时任总理温家宝也表示:“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有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

    另外,从货币供应总量(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上来看,银行的钱也没什么问题。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货币量余额为104.21万亿元,而且银行业拥有较高的支付准备金。钱荒爆发前,全部金融机构支付准备金约有1.5万亿元,而通常情况下,这个数额保持在6、7千亿元就可满足需求了。

    可即使这样,为什么还是爆发“钱荒”了呢?

    为什么会爆发“钱荒”?

    爆发“钱荒”的原因有不少,比如银监会年中、年末会对银行进行存贷比考核,现金不足的银行不得不向有现金的银行临时借点钱,好过账面关;再加上月末商行需要向央行上缴存款准备金、1.5万亿理财产品月底集中到期、税收集中上缴财政等等,都会导致资金缺口。但上述原因年年有,为何今年“钱荒”尤其严重呢?要探寻这背后的问题,大概得先了解银行普遍的“赚钱”模式,以及其中隐含的风险。

    银行怎么赚钱?其实,银行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就靠存贷利差。以我国现有存贷款利率来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同期贷款利率为6%,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为3个百分点。这样的利差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再加上我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对民营资本实质性开放,所

以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就保证了其旱涝保收。但是,这种存贷利差并不至于让银行每天的纯利润达到几亿。让银行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快速扩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另一个是“影子银行”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而这二者都使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先说前者。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银行大规模放贷,由于银行不能把手里的钱都贷出去,还得保证手里资本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得完成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的监管要求,银行就不得不通过在股市上融资等办法大量补充资本,这样就陷入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怪圈。所以,表面上看,银行资产规模大,但抗风险能力不足,单屡创新高的银行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金额就足以让我们警惕。

    而近两年兴起的“影子银行”也是在争议中提高了银行业的风险。说起影子银行,很多“家”人可能都感觉到陌生,但说到近两年银行频繁推出的高利率理财产品,“家”人可能都有所了解,而那就属于影子银行的一项业务。

    其实不管是百姓还是大量中小企业都是“喜欢”影子银行存在的。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基本就是负数了。而我国的利率并没有市场化,是受到管制的,所以,商业银行不可能为了吸引百姓存款而擅自提高利率。那怎么办呢?大量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而对于不符合银行正常贷款要求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理财产

品提供的资金就可进行融资。银行在这其中是最大的赢家,以相对高息获得理财资金,再以更高利率投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可以获得比传统业务更高的回报。但风险是,理财产品大都是短期:一个月到半年,而理财资金却投向了长达数年的中长期项目,由此形成了期限错配。一旦大量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就会有流动性的风险,比如这次爆发的“钱荒”。另外,影子银行并未纳入监管,累积的风险一旦爆发,后果就很严重。

    我们的钱放银行安全吗?

    既然银行业存在这么多风险,那我们的钱放银行还安全吗?这次“钱荒”让百姓最纠结的应该就是这个问题。此次“钱荒”爆发时,几大银行开始并不着急,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被称为“央妈”的“央行”肯定会出手援救,可这次“央妈”仅作壁上观,这才让几

大银行着了急,开始四处“找钱”。

    “央妈”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央行不可能再通过印钞票帮商业银行补窟窿了,那样通胀会更严重;再一个是“央妈”确实“生气”了,你搞了这么多体制外的、不在监管内的又有风险的业务,出了事就让我给擦屁股,这还有完?这次不出手就是要给你们一个

教训,要把资本泡沫给压缩掉,不要那么高风险。而且,借此机会,“央妈”重申要加速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说各家银行合资成立一家保险机构,各银行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费,当遇到成员机构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供紧急救助,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这个“存款保险制度”确实可以保护存款人利益,但如果真的出台了,就意味着存款人的钱安全了吗?未必。因为没有这项制度之前,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实际上有央行的隐形担保,可如果出台这项制度,就意味着央行不承担担保义务了,银行也可以破产了,而如果银行

真的破产了,存款人有可能只能拿到存款保险的一个上限,比如50万元。所以,对于有大额资金存储的存款人来说,利益可能就要受损了,只能在前期存款时,选择把钱分批存在多家银行,以降低风险了。

    综上所述,此次“钱荒”虽然严重,但还危及不到百姓放在银行的钱,我们大可不必恐慌。但它给我们上了一次金融风险教育课,很多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看上去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和强大,特别是长远来看,如何理财,如何储蓄,还得多动点脑子,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