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看中医,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西医吧。”那说明你是真的有病了。你去看西医,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中医吧。”那说明你的病真没救了。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则关于“中医不治病”的笑话。可以肯定地说,作为我国的传统瑰宝,中医能治病,这是经过几千年实证检验过的。

医疗界常这样比喻,如果把看病比作观察一棵大树,西医重视树木本身的变化,中医看的是大树所处的周遭环境,很注重动态平衡。可见中西医各有所长,轻易否定任何一方都不科学。

在此,我们为老同志们解答“究竟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并总结出中医在应对一些急症上的看家本领。        

什么病适合看中医

                  北京中医院治未病科 马国英

中医和西医可谓各有所长,如果盲目地只认准一种疗法,就有可能耽误病情。但在一些常见疾病中,有8类疾病选择中医治疗更好。

1.脾胃病,首选中医。

慢性胃炎、胃胀、胃痛、便秘及腹泻交替等,西医治疗上多是采用对症治疗,所用西药多为单成分,大都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中医更强调个性化和对因治疗,多用复方药物,经过中药调理后不容易复发。
    我曾经治愈1例常年胃痛女性患者,其因饮食不节和受寒引发胃痛反复20年,我用舒肝健脾、温胃散寒汤药调理3个月后,其胃痛完全消失,进食寒凉食物也不会引发胃痛了。
   2.呼吸系统疾病,首选中医。
     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等,西医主要应用镇咳、祛痰和平喘药。可以看出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认为咳喘病因并不一定在肺脏,五脏皆可令人咳,所以中医治疗呼吸疾患可能无需止咳祛痰,可能通过调理脾胃、舒肝降逆或补肾滋阴,就可使咳喘缓解。一旦症状控制后,也可不必长年服中药。
    我门诊的一位支气管哮喘患者,每天依赖激素气雾剂,哮喘仍然会经常发作。经用温阳益气、平喘固本中药治疗1年后,已经停用激素,哮喘发作明显减少。
  3.过敏性疾病,首选中医。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西药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疗效降低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中医主要以扶正祛邪治法为主,无论中药或针灸,常常能控制过敏症状并减少其复发。
    我治疗了约二十多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发作期主要用清热敛肺的方药,在缓解期主要应用温肺化饮的方药,大多数已经痊愈或好转。
    4.妇科疾病,首选中医。
    妇科疾病常属于激素分泌紊乱,如果单纯调节某种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剂量,还容易引发体内一系列激素变化。 中医从整体调节妇科也是一门强项。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大多是体内有瘀滞或血虚,中医多采用调理肝脾、养血活血、滋阴补肾、清热祛湿等方法,效果显著。
    5.皮肤病,首选中医。
     痤疮、脱发、神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等,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应用。中医从整体出发,全身调理,常常内服加外用药结合,作用缓和持久,疗效突出。
    对于带状疱疹患者,我多针药并用,疱疹局部放血、针刺肝胆肺胃经穴,同时内服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汤药。一般治疗1个月大都痊愈。
    6.一些神经系统疾病,首选中医
    眩晕、头痛、周围神经病变等,西医无特殊治疗,多行对症治疗。中医通过调理阴阳气血,针药并用,疗效多优于西药。
    我在门诊中诊治过大量眩晕患者,中老年人多以气虚血瘀,或兼痰湿内阻证型多见,经过中药调理,大多疗效很好。
    7.骨科类疾病,首选中医
    颈椎病、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病等,西医主要在疾病晚期手术治疗方面有优势,西药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多以调理肝肾 、益气和血方法为主调理,采用针灸、针刀、理疗以及中药等治疗方法。
     我在临床中经常遇到骨关节疼痛的老人,我用汤药内服加熏蒸热敷的方法,帮助多位老人缓解了关节疼痛而恢复了肢体正常活动。
    8.复杂慢性病,首选中医。
   干燥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复杂性尿路感染等疾病,西医没有相应有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中医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重视整体,虽然也没有特效的药物,不过经过扶助正气、 调理脏腑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我接诊了几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病史都在10年以上,经过中药调理气血、利湿清热治疗半年左右,均有显著改善。
    以上八类疾病首选中医治疗一般要优于西医。不过任何疾病都应该尽早治疗,才能缩短疗程,尽早痊愈康复。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独特医学瑰宝,西医是近百年兴起的医学科目,虽然两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也都不妨碍其能治病救人。

✦有一些病应该更加注重调理,就不应该跑去看西医;

✦有一些症状更加适合西医,则应该选择西医。

有的病,首选西医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全科医学科    魏传桥  梁英

一般说来,急性病、意外伤害、器质性病变首选西医;慢性、退行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多采用中医调理。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病因,再按照疾病整体情况综合判断选择中医还是西医。

1.心脑血管疾病:先西后中

西医在治疗心肌梗死、脑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国际公认的诊治指南,特别是如溶栓、冠脉/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等有效的抢救措施,在这些疾病急性发生时可迅速控制病情发展,抢救生命;中医药主要在改善患者具体症状方面发挥调理作用,在这些疾病的稳定期、后遗症期给予综合治疗。

2.肿瘤:首选西医

此类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故应首选西医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及预后。一些能一次性根治的疾病,如子宫肌瘤、乳腺纤维腺瘤、血管瘤等良性肿瘤,最好采用手术切除;对于恶性肿瘤,尤其是在肿瘤早期,西医在手术、放化疗方面的治疗效果确切,手术及化疗药物的利与弊,需要根据专业医师的建议来权衡。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药物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确有作用,但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或听信偏方,以免耽误病情。

3.急危重症:首选西医

危重症患者需要积极的生命支持,西医有强大的技术和设备,如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体外循环机和血液透析等。此外,本世纪初开展的器官移植技术已成功运用于临床,可以拯救因某一器官(心、肺、肾等)衰竭而生命垂危的患者性命。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同时具备开展心脏、肝脏、肾脏三种脏器移植准入资格和全省唯一一家准许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在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等方面经验丰富。

4.妇科:根据病因

感染性疾病:如盆腔炎、阴道炎等,在急性发作期或致病微生物明确者,西药抗感染治疗见效快,对一些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可辅助中药治疗。

5.儿科病:先西后中

儿童疾病一般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对于新发疾病,应首选西医明确疾病性质,迅速控制病情;对于慢性病的调养期间,可选择中医,特别是中医推拿对一些儿科疾病的效果不错。

6.感冒:中西医配合

绝大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但有时会合并细菌感染。在抗病毒治疗方面,中药较西药更有优势;而在细菌感染方面,西药的抗菌治疗针对性更强。一般情况下,感冒初期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服用中药控制病情,如果突发性高热不退、咳嗽、头痛等症状比较重,应就诊西医,明确病因,有利于指导用药。

7.皮肤病:中西各有特色

青春痘、白癜风:西药在消炎、局部用药、激光等治疗方面起效快;中药作用缓和持久,在西药控制病情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进行全身调理。

湿疹、皮炎等:对于原因比较明确的过敏性疾病,如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避免诱发因素。对于病因比较复杂、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在西药控制病情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调理。

8.眼科疾病:首选西医

西医在检查、手术校正、眼科制剂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医在改善症状比如眼干、眼睛肿痛等方面有辅助作用。

9.口腔疾病:首选西医

西医牙科相关医疗器械完善,在手术矫形、治疗等方面优势明显。一些非器质性病变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则可选择中医调理治疗。

 

 

提到急症,很多人会先想到看西医,潜意识觉得中医就是个“慢郎中”。事实上,中医在看急症上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中医也能看急症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消化内科教授邱健行

坊间有不少人认为,中医在急症中作用不大。 救急还是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主要还是在慢性病方面。对于这个观点,北京中医院刘清泉院长曾说过,这种认识虽然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甚至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是深入 ICU,真正参与了 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流行病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不敢想象将会多死多少人,又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状态而不能逆转。十多年前刘院长曾经接诊过一个濒临死亡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患者当时心跳非常微弱,似有似无,刘院长急用红参煎水,撬开老人家的嘴巴灌下去,几分钟之后老人家的脸色转过来了,脉搏也逐渐有力。事实证明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当时看到这件事的人都为此感到非常惊讶。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就针对中医急症的治疗成立了急症治疗的协作组。把主要的几个临床急症具体分成七个小组,哪七个小组呢?中风、热症、血症、心痛、胃痛、厥脱(即休克)和急症剂改,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急症。其中中风,大家都知道,死亡率很高;热证,比如说发烧,长时间发烧难退对患者也是很不好的;出血证,这就很多了,如:吐血、便血、咳血、尿血、皮下出血;心痛,比如心肌梗塞导致的疼痛;还有胃痛,严重时可以导致胃穿孔,进而引发大出血导致休克或死亡,很难挽救。面对这些病,我们有中医这把 “枪 ”,也要有中药作 “子弹 ”,那么进行剂型的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急症剂型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政府调合大量人力,分别创立各个组的治疗规范,同时制作出很多中医急症的剂型,通过大家的努力,制定出吐血、便血、咳血、尿血和紫瘢的治疗规范,并研制出紫地合剂、紫地针剂、宁血散,这些剂型用于临床后也取得大面积的疗效。

我举个案例,1982 年冬天我医治了一位患者,这位患者由于吃辛辣东西过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拉黑便等症状,当地即时组织抢救。但这个患者的症状比较棘手,其出血量较大,血压急剧下降,引起继发性脑血栓(中风),神志欠清,便血不止。当时使用了很多西医的办法来救治这位患者,比如说考虑到患者有出血症状,选择了止血药,结果血出少了,脑血栓症状加重了,神志又不清了,即改用通血栓药物,人清醒一些,但出血量又复增了,进退维谷,于是就打电话到广州来邀请会诊。我当时就过去了,看过患者以后发现他们在用西药上有矛盾,就想起我们的中医药是多效的,很多药物它具有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好比田七(即三七),它既可以止血,又可以活血。止血对于患者的出血有帮助,活血对脑血栓缓解有帮助,于是大家都很同意这个意见。我于是使用了中药三七注射液和宁血注射液,这些药用下去以后,两天,患者血就止了,人也清醒了,当时大家觉得中医对急症的治疗的确也是有办法。

现在不是说哪一个见效快哪一个慢的问题。西医治急症,假如你的方不对头也是不行;而中医用对了,一样可以治疗急症。这是方法的问题,用对了哪一个方法都能体现效果。西医用对了它能治急症,中医用对它也能治急症,这就是一个例子。

 

 

真正的中医和西医是什么样的呢?我没法给中西医总结出类似“后勤兵”“雇佣军”那样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正的医学,是各种严谨、枯燥的学术结论,没有脸谱化的形象,也没有吸引人的传奇故事。中西医的真相,是非常朴素、简单的。

中西医没有根本矛盾

                           医学博士  柳垂亮

当有人询问“某某病是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已经有答案了。既然该病同时存在中医和西医疗法,这说明该病的中西医疗法各有所长,假如一个病的中医和西医疗法有明显差距,那么完全不佳的那类疗法早就被正规医院淘汰掉,不需要患者选择了。当中西医疗法已有定论,医生就不会问患者“您是想用中药还是用西药啊?”这种问题了,而是直接替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凡是一个病有中西医两种疗法可供选择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中西医在这个病上各有所长,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至于到底该选中医还是西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说最简单的感冒。如果没有炎症,西医的疗法一般是要求患者多休息。中医则是辨证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感冒,然后对证用药。这两种疗法没有优劣之分,适合不同的情况。有的人身体好,感冒不吃药就可以好,又或者他吃过中药,但效果不理想,那么就应该听西医的话,不吃药。这样既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又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有的人身体比较弱,或者他的体质特殊,天生感冒就不容易好,那么就可以用中药治疗。

再比如简单的嘴角起泡。按照西医来说,这属于疱疹,涂点药就好。中医一般认为是“上火”,吃点清热去火的药物,或者喝点水、多吃点蔬菜水果就能好。这两种疗法哪个好呢?其实都好,用哪一种都行,就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了。不愿意吃药的,就按照中医吃点蔬菜水果。着急想快点好的,就按照西医涂点药。

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个问题经常在网络上被讨论,一讨论就经常引起口水仗。支持西医和支持中医的人都言辞激烈,大有必须分出个高低上下的架势。在很多人看来,坚持西医就得反对中医,坚持中医就得反对西医,中西医是根本不能对话的。

在我看来,这是个有些可笑的观点。中医、西医的目的都是为了看病,既然两者目的相同,有什么不可以共存的?在我国,所有正规的中医医生,都学习过西医的知识。很多西医医生,也都熟悉中医的疗法。大部分医生,都不会在心中安一个中医或者西医的牌子,守着自己的门户不放,彻底敌视西医或者中医。在医生们看来,西医还是中医根本就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西医和中医都好,该用哪个就用哪个。

如果是我,我就绝对不会说“一辈子不看西医”或者“一辈子不看中医”这种和小孩子赌气没差别的话。假如我是患者,我的想法自然是:中医和西医,哪一个对我现在的病好,我就用哪一个。为什么非要让两者对立,选了这个就要弃绝那个呢?

一个人前后得了两种病,假如一个病适合吃西药,另一个病适合吃中药,完全可以这个病吃西药,那个病吃中药,各取中西医所长啊。甚至有的病可以同时吃中西药。例如,有的病适合用中药治疗,但患者同时还有身体疼痛的症状,如果中药止痛效果不好的话,那就可以同时吃西药的止痛药,让中西药各自对症,同时发挥作用。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有时医生就会让患者同时吃银翘解毒片(中成药,用于治疗感冒)和布洛芬(西药,可以缓解疼痛、抗炎解热),治疗感冒的同时又能缓解疼痛。不过您自己感冒了不要随便看了我这里写的就照着吃啊,银翘解毒片应该先经过中医大夫诊断以后再决定吃不吃。

说到底,在治病上,中医不只是后勤兵,有时也是上阵降敌的常山赵子龙;西医也不是外族雇佣兵,而是能经常帮助人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好朋友。不管“治标”还是“治本”,能治好病,才是根本!

 

小贴士:

看中医前6个不要

1. 不要化妆

“望诊”对诊断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

2. 不要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

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杨梅、乌梅等,容易使舌苔变黑;咖啡、橘子以及维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变黄;就诊前刚喝热饮,可使舌质变红。

3. 不要使用或食用气味浓烈的东西

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不要吃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等,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

4. 不做剧烈运动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因素,对诊断造成影响。

5. 不要频繁更换医生

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而频繁更换医生只会造成治疗的重复。一般的慢性疾病,如果治疗1—2个月后仍无明显效果,可以考虑另选大夫,但一定要将以往的病历或处方保存好,以便让医生了解您的治疗情况。

6. 不要沿用过去的处方或别人的处方

有些人认为,这次病好了,可以把方子留着,以备将来症状再次出现时使用,或者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病情类似,便将别人的处方拿来自己用。这是不正确的。

中医在诊病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患病的原因、时间、地点、表现不同,方药都会不同。除非医生允许,请不要沿用以前的处方,或他人处方。

看西医的4个注意

西医的诊断和治疗,除了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各类的检查报告作为诊断依据。为了尽快看好病、避免多余的检查、少花冤枉钱,看西医的时候,下面这几点要注意。

1.记清发病过程

发病的时间、原因、过程等对疾病的判断非常重要,所以就诊西医时简明、有重点地介绍病情很关键。

2.预约检查问清注意事项

西医的各种检查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是否需要禁食、禁水;衣着要求,有些检查不可佩戴金属等制品;时间要求,雌激素检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参考值等。不按要求准备,有些会耽误时间,而有些则会直接影响结果,妨碍诊断的准确性。

3.查体前做好个人卫生

西医的很多检查需要直接和身体接触,如泌尿生殖科、肛肠科、皮肤科的检查。做好这这类检查前注意做好个人卫生,更有利于检查进行。

4.复诊带好用药单及病例

通过检查报告的前后对比,医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病情的进展。西医的药名有些很难记,如果医生询问患者又不记得,可能会妨碍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