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也就是俗称的以房养老

  消息刚传开,就有报道称,作为以房养老主体的老年人们首先不答应了:“我也有儿有女,说实在话,他们还眼巴巴地等着我的房子呢。我不能把这个房子抵押给银行之后,我的生活水平倒是提高了,可以得到银行利息了。可等我百年之后,房子给银行收走了,我的孩子不得骂我啊!”

  这话听起来除了有对以房养老的不信任外,多少还有些无奈和辛酸。毕竟,在房价高企的当今社会,房子已成为不知道多少人的心病,也成为许多家庭最后的依靠和保障。

  更何况,对于长期以来根深蒂固以养儿防老为传统的中国老年人来说,一夜之间鼓励他们转变成以房养老的模式,形成房子儿子靠谱的观念,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1,中信银行就推出过养老按揭业务,“以房养老最高每月可贷两万元。但是推出后便遇冷,在东莞市场,根本无人问津。同样,南京、上海等城市也曾尝试过以房养老”,但效果均不佳。

  事实上,除了老人们对以房养老的模式一时间在观念上无法接受外,掌握着市场主动权的金融机构、相关主管部门对以房养老也有顾虑。

  银监会在调研以房养老的时候就提出,除了70年产权,房价的不稳定性会制约以房养老的推广,银行一旦接手以房养老业务,房价未来上涨还好,下跌的话就会给银行带来很大损失。那么,银行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自然就不情愿也无法大力推广并开展此项业务。因此,如何让房地产市场平静下来将是关键。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以房养老产品多数就只有10年左右的贷款期限,这样的产品设计过于简单,也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考虑。10年以后,那些还健在的老人谁来负责?估计到时候老人的养老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而且国内养老地产的开发还不成熟,开发商虽然知道养老房产有利可图,但是都坦言并不好做。因为其投资回收期太长,随时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而国内纯粹的养老地产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模式。

  再加上中国还有数亿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即便是有房产,那房子也根本不具备市场流通的价值,又何谈以房养老。他们晚年赖以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子女和国家公共养老体系的完善。

  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面临着老年人观念扭转困难、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不稳定、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难以预测、金融机构对市场未来犹豫不决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走下去,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金融主体机构的成熟。

  尽管以房养老显示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和期望取得突破的决心,但脱离目前的国情,恐怕还会遭遇尴尬。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解决目前国人的养老问题,还是应该首先大力健全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尽快改变养老双轨制”,在企业中普遍建立补充性养老制度,以房养老应该是现有养老模式的补充,而非今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