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的高淑珍,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做出了一件极不简单的事情,十几年间收教近百名残疾孩子,因此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她得到的颁奖辞是:“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高淑珍觉得这词儿用得太重,自己承担不了。她不认为自己做了多大的事儿,尽力而为而已。上台领奖时,她很难为情:“就干了那么点儿事儿,还有那么多人帮忙,却把那么大的奖杯给了我一个人,这很不合适。”

    但熟悉她的人都觉得合适。

    推选委员陈彤说:“14年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推选委员吴王振耀说:“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肠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不管本人咋想,也不管别人咋说,我们还是看看高淑珍是怎么做的吧。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多方求治无效,落下了残疾。到了该进学堂的年龄,看到小伙伴儿一个个背着书包乐颠颠地上学堂,眼馋得不得了。心想:我要是像他们那样能上学该有多好啊!于是央求妈妈:“我想上学。”妈妈问他为啥要上学。他说:“念好书当医生,专治类风湿。”小利国身残志坚,虽说口气不小,但志向可嘉。有病,没钱,离学校又远,上学哪那么容易。不过,大字不识几个的高淑珍还是下了铁心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身体得了类风湿,心灵上可不能让他再得这病。”他跟儿子说:“赶明个儿妈在炕头儿给你办个学堂。”

    炕头儿上办学堂也得有人教呀。请先生是想都不敢想的,给孩子治病拉的那一大堆饥荒就够还一气儿了,哪敢花钱请先生?此时高淑珍的闺女王国光完成了义务教育学习任务,在母亲的一再动员下,打消了继续升学的念头儿,给弟弟当起了老师。于是,有了老师,有了学生,又借来课本,买了小黑板和粉笔,这炕头儿学堂就办起来了。

    高淑珍生就一副菩萨心肠,她由自己孩子的处境想到了别人孩子的处境。她发现邻村也有一些残疾孩子不能入学,便想:一个孩子是管,两个孩子也是管,让他们过来一起学习不也挺好吗。在她看来,越是有残疾,越应该念书识字,将来也容易混口饭吃,不至于成为社会负担。

    高淑珍和孟子想到一块儿去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于是便开始“招生”。她骑着自行车逐村寻找招生对象。打听到了,又不敢贸然登门,怕搞错闹出尴尬,就在远处盯着人家大门,看到有残疾孩子进出,才敢上前搭讪。

    尽管如此小心,竟也弄出一些误解来。一些人家不容她把话说完,便认定她是上门推销的小贩,有时没进门就吃了闭门羹,有时进了门被人往出轰。这也难怪,在道德滑坡几近出溜到谷底的时下,“菩萨登门”“天上掉馅饼”的天大好事,谁能轻易相信?有多少回,身体与心理都挺健康的她被嘲笑为“有毛病”。但误解终归误解,当误解者把错误理解变成正确理解之后,捶胸顿足拍大腿——菩萨真的来了,天上真的掉馅饼了!立刻,翻了半天的眼珠子闪烁出泪花,冷冰冰的刻薄嗑变成了热乎乎的正经话。

    不久,小王老师的一对一教学变成了一对五。王家小院响起了怡心悦耳的琅琅读书声。

    听说洼里村的高淑珍办起了“特殊学校”,附近其他乡镇的家长们也纷纷把“特殊”孩子送了过来。随着学生数量逐步增加,高淑珍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每个残疾孩子的家庭都是不幸的,都因为给孩子治病把本来就挺空的家底儿掏个溜净,所以善良的高淑珍对前来就读的学生不收一分钱。

    该收的钱可以不收,可是该掏的钱必须得掏。学生少时,母女俩推着自行车接送学生;学生多了,用自行车接送不过来,高淑珍咬咬牙买了一辆旧面包车;后来为了让孩子少折腾免受罪,干脆把所有的学生留在家里吃住。一帮孩子所需的书本笔墨、吃的喝的,不是个小数目呀,钱从哪出?

    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靠天吃饭的农家总有歉收的时候,歉收了,要想吃饱肚子就成了问题;就算年年丰收,20亩水田的产出也极有限。为了养活一家四口和一帮前来就读的孩子,高淑珍和丈夫王跃元没善忙乎。丈夫农闲身不闲,外出打工;高淑珍则每天天不亮就骑着吱呀作响的破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冬天下大雪没有集时,她就走村串户,常常是刚一张嘴,就被轰了出来。有多次她心里承受不住偷偷地抹眼泪。“哭过了,擦干眼泪,该干啥还得干啥。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的,给孩子们买点儿好吃的,受点儿委屈也没啥。”

    眼瞅着王家两口子累死累活为孩子们辛劳,家长们过意不去,送来了粮食、蔬菜,有的还揣点儿钱来,可都被高淑珍一一挡回。“那帮孩子的家里都很困难,都有饥荒。我收点儿生活费虽说正常,但真那么做恐怕有的孩子就不来了,孩子的学习没准儿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坚决不收费。只要我有这口气儿,就拉扯这帮孩子!”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高淑珍无私地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孩子。她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孙,精心照料,百般呵护。

    当初用自行车接送孩子,高淑珍和小王老师一前一后,一个推着,一个把着。后来买了面包车,娘俩儿轮流押车。村路颠簸,有肢残严重的孩子,怕给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

    孩子们在王家虽说吃的是粗茶淡饭,但高淑珍精心去做,所以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高淑珍自从孩子们住到她家那天起,就没怎么在桌上正经吃饭。孩子们吃饭,她要在一旁当服务员,盛饭、续菜、倒水。饭不够了,还得赶紧再做。等孩子们吃完了,如有残剩,她就随便扒拉几口;如果啥都没了,也就装着不饿挨过去了。

    自从这帮患有脑瘫、小儿麻痹、类风湿等病症的孩子住到她家后,高淑珍也没怎么好好睡过觉,经常和衣而眠。睡觉前,她挨个儿给孩子们按摩,挨个儿给孩子们接尿,年龄小的还得哄着入睡。孩子们都睡着了,她也不敢睡实,也就是迷瞪着——过俩小时还得叫孩子们起来撒尿,不然就会尿炕。冬天,她怕孩子们冷,就把炉子烧得旺旺的,一直烧到深夜(炉子烧柴火,烧过立马成灰)。之后她还要打着手电再逐屋检查一遍。天刚蒙蒙亮,孩子们还在熟睡,她就起来了,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孩子病了,她则整夜不睡,守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护理,端水喂药,抚头擦脸,还尽量给孩子做点儿好吃的。兜里没钱时,就到小卖部赊两瓶罐头。“人家信得过我,把孩子交给我,就决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倴城镇尹桥村的尹晓兰,把16岁的儿子陈冀东送到了高淑珍家。“刚开始我不放心,隔三岔五来看看。我这一看,高大姐对我儿子比对她自己儿子还好,我儿子对她比对我这个亲妈还亲,我咋能不放心?以前孩子性格孤僻,我跟他说话他都不爱搭理,到高大姐这儿以后,孩子开朗了,也胖了,还学会了用左手写字。”面对记者,尹晓兰一边说一边抹眼泪。

15岁的刘双已经和高淑珍生活了9年。她刚来的时候正发着高烧,瘦得皮包骨。类风湿使小刘双浑身关节疼痛,是高淑珍每天抱着她吃饭、睡觉。“高妈妈虽然没生我,却给了我妈妈般的爱。我和同学们都发自肺腑地叫她‘妈妈’。”

高淑珍家一间用做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字字含情——

“这儿,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报答亲爱的高妈妈和老师。”

“放假了,我都舍不得离开。这儿,就是我的家。”

……

“妈妈”“家”,人类最美好的两个词,是高淑珍最珍视的财富。

高淑珍的事迹被报道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等领导先后在文件上作出批示,要求把高淑珍的事迹总结好,宣传好。

滦南县社会各界纷纷向高淑珍伸出援助之手:县教育局在王家小院设立了特教教学点,支援师资、配备设施;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以及诸多部门、团体捐款捐物;蔬菜之乡的民营企业家捐建蔬菜大棚、出技术员;县残联为孩子们捐轮椅、拐杖等助行器械……最值得钦佩的是那些教育志愿者:王国光一直义务执教至今,自不待说;还有王利忠、任丽华、严文杰等,纷纷加入到义务执教队伍中来。他们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和高淑珍一样令人景仰。

明朝诗人于谦有一首《咏煤炭》诗,其中两句“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十分感人,借此形容高淑珍和那些志愿者的崇高境界很合适。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多么需要这种爝火和洪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