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85岁的李景山老爷子是1948年长春解放时参加革命的。那年夏天,他从庄稼地里把大户人家正拉犁蹚地的大白马牵出来,大老远让“八路”招兵的干部盯上了,问一下小伙子姓甚名谁,然后直奔主题:你摆弄马匹是把好手,队伍里正缺你这样的。咋样?回家商量一下,跟着“东野”打江山吧!正是心野气盛的小伙子俩手一拍:不用商量了,我这就跟你们走。从那一刻起,李景山的身份改成了六纵骑兵三连的“大头兵”。小伙子天生跟马有缘分。别人从步兵转骑兵,提心吊胆好不容易爬到马鞍上,还没坐稳当呢,让马一个蹶子尥到地上。初次训练,别人傻呆呆看着李景山和他的白马像一朵流云似的在初绽绿色的原野上飘忽疾进,背后荡起一阵烟尘。只见他上下翻飞、纵横驰越、白马银刀、杀声响亮……昨天的庄稼小子猛然变成剽悍骁勇的铁骑兵。团长大声赞叹:真是一员虎将!入伍第三天,李景山被任命为五班班长。

60年后,李老爷子的牙掉得差不多了,说话走板透风但兴致挺浓,仍要为我们唱一段“军中小调”:骑洋马,挎大刀,呱嗒呱嗒就是个蹽……李景山和他的大马在黑水白山、炮火硝烟间“蹽”了一年,1949年初秋时节部队开进花团锦簇的北平城,驻在南苑附近。团长带来上级的指令:全员投入队列训练,准备参加建国阅兵!念完命令,首长又加了一句:这一把要走出威风,走出气势!

骑兵虽然古老但仍可被认定是冷兵器和机动火器时代交替衔接的产物。虽然与坦克、火炮等现代装备相比,杀声震天、大马金刀式的攻击相形见绌,但在特定条件下,骑兵的气势雄风和机动灵活仍不可否认。李景山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国庆阅兵的引导兵,走在清一色的白马方阵前面。60多年后,他依旧不能忘记自己人生最闪亮的一刻:练了差不多一个月,上了长安街,上百匹战马组成的方阵横看一条线、竖看……还是线一条,跟刀砍斧剁出来似的。到了天安门前面,一声令下,上百把雪亮的军刀出鞘致敬,在太阳底下寒光闪闪遮天映日,那气势一点儿也不输给坦克、大炮。马路边上老百姓哗哗地鼓掌、叫好!那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都站在城楼上向受阅部队挥手,现场指挥一声令下,整个部队齐刷刷注视前方。对了!正好是我们的方队通过时,军歌奏响: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么些年过去了,那个场面一直镌刻在李景山心里,一想起来,一腔热血直往脑门子上涌!

之二:张桥,女,原名张娇娇。1959年上小学五年的张娇娇有一天放学回家向父母声明:从今天起我不叫张娇娇了,我决定改名叫张桥。而且我将来要为祖国建大桥!在两年前的“反右”运动中险些戴上帽子,只是由于痛骂自己知识分子劣根性相当到位,才免于下乡“劳改”的夫妻俩,从那以后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噤若寒蝉。所以,当独生女儿宣布“重大举动”时,两口子只是黯然相对……

1959年是新中国国庆10周年的大日子,北京将要举行隆重的群众游行,经过千挑万选,张娇娇被选中在彩车上扮演一个身穿工装、高举喜报向党中央报捷的建桥工人,她身边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模型。领导来检查彩车布置时,随口说了一句:这个小建桥工人模样不错,只是名字缺乏无产阶级气魄……结果就发生了前面改名的一幕。

小学女生张娇娇果然将名字改成了气势磅礴的张桥。她顶着九月的骄阳在彩车上拿着架儿足足站了一个月,原来白皙娇嫩的面庞晒得又黑又亮,人也长高长大了一圈。老师说,这一回不用改名了,你已经没有一点儿娇娇之气了!但张桥同学的革命意志十分坚定:我要从里到外和资产阶级决裂,这名字改定了!国庆节那天,十里长街放眼望去,上百辆代表着祖国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形势一片大好的汽车徐徐开来。车上插着高高飘扬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展示着全民大炼钢铁、除四害、吃食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超英赶美、亩产万吨粮等等迷人的天堂盛景口号。成千上万的人们欢呼、跳跃、歌唱着,大声喊着“万岁”!当然,他们也为一辆辆打扮装点异彩纷呈的彩车赞叹和比较着。那年月还没有电视直播,但张桥听老师说,当天晚报头版有一张照片就是她高举捷报、脸上绽放着喜悦与幸福接受检阅的场面。只是,张桥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那张报纸。

张桥和那一年参加游行的人们并未把10年大庆的喜悦维系太久,1959年的狂热,还有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即成现实的急迫,很快就被1960年兜头扑来的漫长饥荒打消。刚上中学的她,天天走过十里长街,眼前虽然仍旧不时浮现“十年大庆”喜庆热烈的场面,但在料峭的早春寒风中,她真切看见的是人们神情压抑地从面前匆匆走过时,饥色渐浓……

之三:公元196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第二个“整寿”。这一年的国庆节对整个中国都乏善可陈,对于另一些人却刻骨铭心。女生张桥糊里糊涂参加了三年“文革”,想斗的全斗了,想批的都批了,想打、想砸、想抢、该烧的全完事了,最后轮到他们了。红卫兵小将按照伟大领袖的安排,不光不能继续读书,还要背上行李卷,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的城市户口注销了,不再属于这个喧嚣的红色都市,所以那一年的国庆没有他们什么事。从清晨开始的秋雨将聚在广场上欢庆“文化大革命”胜利的人们淋了个透。大会散场,凄风冷雨中,只有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仍举着彩色纸花在马路上追逐打闹……前任红卫兵张桥在大街上慢慢走着,她似乎要仔细端详一回这个有些陌生的城市,也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人生和这一代人往后的命运。

之四:转眼又过了20年。198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40岁的生日,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年的“大庆”没有按照人们的期待进行。在“文革”后参加高校恢复招生考试、从下乡知青变成超龄大学生的张桥,学了四年历史、又读了三年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她在“当代改革史”讲授中显然回避不了对新中国几个“十年”——几个重要历史台阶的评析。见识过太多世间冷暖的张桥老师已过不惑之年,因为曾经沧海,将浮躁之气荡涤干净后,心中却仍保持着一颗轻易不向人展示的赤子之心。张桥再也没与人讲过30年前在游行彩车上扮演建桥工人的经历,不管那些场面意味着一种狂热还是纪录着一段辉煌……不过,张桥老师最愿意与人说起的,却是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典礼。

公元1984年是中国改革历程中特别值得一说的年份——1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后,沿海14个城市一齐开放;6月,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赢得首枚金牌;9月,中英就香港问题签署声明,确认回归后基本制度50年不变;8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信号,当时在深圳倒卖玉米的王石说:我感到干大事的时候到了!因为这一切,人们觉得必须以一场盛大的庆典来彪炳史册。同学们神秘地说,正在准备一次真正的节日祝福,也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一个惊喜!对此,张老师并未追问干预。在国庆当天的大游行中,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群众队伍再也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经过反复打磨的整齐方阵,而是有些率性不经、自由宣泄的人潮涌动。在欢乐的人群中,有几个大学生突然打出一块横幅,上面洋洋洒洒写着:小平,你好!无数镜头将这一瞬间永恒记录在底片上。后来有人评论:这一刻表明改革真切深入人心。在天安门城楼上,胡耀邦将突然出现的横幅指给邓小平。邓无言地笑了……而张桥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说,这是一次罕有的人民狂欢,那是一句真正发自于内心的祝福。

之五: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这一年,中央决定举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式。将有一批参加过历次革命战争的老同志进京参观,80岁的李景山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兵入选观礼团队。有关部门特别为他在京起居配备了一位年轻的上尉军官担任“秘书”。李景山本来想在北京找找老部队和老战友,人家告诉他,当年的骑兵团早就改了番号、换了装备,至于当年的老战友绝大多数已联系不上了……10月1日这天清晨,老兵李景山换上早就准备好的军礼服,对着镜子再度整理军容。岁月不容人呢!80岁的老人没了60年前骑兵团五班班长的铁汉雄风,甚至想挺直腰身都需要相当艰难的努力。小“秘书”要上来搀扶,但被老头子倔犟地拒绝了,他步履蹒跚地向观礼台走去……熟悉而激昂的军乐声响起来了,“秘书”在李景山耳边小声介绍着在三军仪仗队后依次通过广场的陆海空军方阵。抬头远望,由空中预警机先导的战斗机、轰炸机、陆航直升机编队呼啸而过……“您看,那边开过来的陆基导弹方阵就是您当年的老部队!”只见巨大的牵引车拖拽着漆成迷彩色的中程导弹缓缓行进,弹头尖直刺蓝天。当这支“现代战争之神”编组合成的威武之师走过天安门和观礼台时,李景山从望远镜中看见了他的后辈战友们——那些和他当年一样血气方刚、青春飞扬的军人,像一棵棵刚刚长成的新松一般挺拔峭立在坚实刚猛的导弹旁边,正向观礼台行注目礼……老战士热血沸腾,一股久久未见的力量一下子让他如精灵附体,“唰”地站直了腰身,他将右手抬至军帽下沿,向他的老部队、向他的新战友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此时军歌嘹亮: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