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媒体的报道了解到,在很多情况下,独居家里的老人常常会感到孤独,并不完全是子女不孝顺、不体谅。长期从事老年人工作的人员以及医学专家均有报道表示,引起老年人孤独的原因有很多,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而且是老龄社会中,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了。人人都会老,包括你!也包括我。 

    近年以来,独居老人出现意外的消息多次见诸于报端、新闻媒体。例如几个极端的例子: 

  二年前10月6日,中秋夜,老高的儿女带着月饼和一些酒菜,看望与保姆一起住在福州园垱街公安厅宿舍的父亲,却发现五旬男保姆暴卒在厨房,尸体已生蛆。瘫痪在床的七旬老高,饿得奄奄一息,仅靠着一小杯水和一包饼干撑了7天左右。 

  也是二年前的6月19日下午,80多岁的高大爷被发现在凤凰北新村的家中去世。据其邻居介绍,老人的老伴已去世,他的子女虽然都住在福州,但并没有和他一起居住。发现尸体时,老人已经去世多日。 

    子女的道理:我们也想对父母好?难啊! 

  小岭社区王女士:我没有与婆婆住在一起。其实我很想照顾好她的起居生活,但我实在是受不了她什么都要管的个性。婆婆以前是会计,无论大小事都要算计得清清楚楚。厨房里的酱油瓶、油罐等,她非要按照她的顺序排列。有时候我做饭时忘了顺序,她就非常不满,说我把厨房都搞乱了。我不得已才搬了出来 

  从事珠宝鉴定专业的林小姐:看了昨天的报道,我很感慨。我的母亲已去世10年,这些年我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但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如果我出嫁了,父亲可能会孤单。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在晚报上为他征婚,让他晚年多个伴。 

  读者陈先生:我今年28岁,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如今我们要负责照顾双方父母,平时大家工作都很忙。周末就两天时间,只能去两边父母家“蜻蜓点水”一下。我也知道父母很孤独,但我实在是忙不过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医学专家的道理:长期孤独会导致老年抑郁! 

  福建医科大学实用心理学系副教授林贤浩说,人老了,走到了生命的末端,看外界的眼光和心境也会不一样。这也会使老人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 

  当孤独感长时间积压在心里,就可能转变成老年性抑郁。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主任林力介绍说,抑郁在精神方面主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悲观;大多数时间对群体活动失去兴趣;思维迟缓,没有愉悦感;有不切实际的“负罪感”,总认为自己没用,反复出现想死或自杀的倾向。外在的表现主要为食欲下降;体重变化;睡眠方式的改变,如早醒等。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治疗老人抑郁的药。林力医生提醒老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林贤浩则认为治疗老人孤独、抑郁最好的办法,就是子女经常去看望他们,多关心老人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同时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多跟人沟通。 

    老龄问题的专家如此说:老人要多理解子女,知足常乐 

  专家们认为,引起老人孤独的原因是有很多,重要原因包括家庭结构的分解、改变、人际交往圈子缩小以及心理落差等。步入晚年,大多数老人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不再生活在父母身边。有的老人在老伴去世后,觉得家里一下子变得清冷,无所适从。老人闲赋在家,跟以前的朋友联系减少了,再加上老朋友陆续离开人世,使老人更加寂寞。有的老人眼睛不好,腿脚不灵活,出门不方便,每天只能呆在家里,自然而然产生了孤独感。

    目前社会,电脑、电视、电话、手机、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和数码类产品,都将是老人们的有趣选择,社会有义务给她们(他们)作好普及与使用介绍,社会人士也希望有自愿展开这样的活动。 

  老龄委专业工作人员吴女士说,老年人感到孤独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区大多数老人基本不愁吃、也不愁穿,但他们与年轻人一样,都需要正常的文化与精神交流。在现今状况下,老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心态来改善孤独感。比如,老人可以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主动与人交流,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余热。在与人交住中,要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同时也要多理解子女,宽容地依照子女的安排来生活,常要想到知足常乐。以避免老年孤独感可能转变成老年性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