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想成为病人,但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刷新,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当然这“病”不光指让人谈之色变的癌症,也包括高血压、高血脂这类最常见的慢性病。

   《家》刊曾面向“家”人做过一次调查问卷,在收回的近5万份答卷中,认为自己身体

健康的占不到10%。这说明,人到老年,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我们会做“病

人”吗?

   《家》刊曾接到“家”人电话说:我不想活了,我有高血压,最近天天头晕,觉得活

着就是受罪。《家》刊不明白,一个小小的高血压就让咱要放弃宝贵的生命吗?《家》刊

还曾接到电话:我有xx病,我从齐鲁晚报上看到一个治这个病的药品广告,你说我是买还

是不买,我听《家》刊的。《家》刊在感动“家”人信任的同时,也不明白,《家》刊不

是医院也不是医生,更对“家”人的病情不了解,“家”人怎么能轻易把决定权交给没有

发言权的《家》刊呢?

    接触的“家”人多了,《家》刊发现一个问题:不管什么职业、什么级别、不管家境

富裕还是相对拮据,真得了病,不猴急、不走弯路、不迷茫、能正确应对的不多。这倒不

全是因为我们不理性或者我们的医学常识太少。这实在是因为,人体是这世上最复杂的结

构,且千人千样不尽相同,具有太多的迷惑性;因为医学虽然日新月异,但在探究人体奥

秘的道路上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因为当前的医疗制度、医患关系让我们对医院和医生凭添

了不少意见;因为得病不是件好事,轻者自己受罪,重者连带家人一起受罪。

    但,不管是我们正与疾病做着斗争,还是身体倍儿棒离“病”字十万八千里。我们都

需要知道该如何正确面对疾病,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于是,就有了这期

的特别策划——做(准)病人的学问。于是,《家》刊请来了一些比较有发言权的“家”

人搞了座谈,又采访了几家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虽然策划篇幅有限,不能以偏概全,但

相信对“家”人或多或少会有些启发。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过来人谈经验:谨防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麻痹大意,刚愎自用

讲述人:刘巨一 75岁 因心肌梗死差点见了阎王爷

我平时很注意遵守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吃大肉,这么多年,身体一直很好,多年检查身体,血压血脂血糖各个指标全都合格,我根本想不到我会得急性心梗。我退休前在矿务部门工作,所以,我身体感觉到不好时,先去的是职业病医院,我以为是肺有什么问题。结果全不是这回事,去了之后,人家说是急性心梗,治不了,所以赶紧转院去了大医院,这耽误了很长时间。

到了大医院后,医生说我得赶紧做支架,但是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说在心脏里做支架不好,能不做就不做,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所以我不听医生的,坚决不做。我当时不知道不做支架就有生命危险。医生看我态度这样坚决,就以为是因为钱的问题不做,也没坚持。

我疼得满头大汗,打了两次吗啡止疼,但就是坚决不手术,不做支架。后来,我给得过这个病的朋友打电话,他们说这时候了,支架不做不行,我这才接受了。我从发病,到糊里糊涂地拒绝,到同意做支架,再到筹集到手术的钱,这个过程又耽误了很长时间,结果心肌由于供血不足,坏死了一部分。手术快结束的时候,我昏死过去,被电击之后,才又醒来,真是经历了“死去活来”。医生说我还算及时,要是再耽误下去,就像马季、高秀敏那样,永远醒不过来了。

现在我走一会儿路就喘,遛弯的速度都比别人慢。要是当初我对这个病有了解,不被以前的错误认识左右(每个人情况不同,要对症的方法也应不同),来医院后就立刻做支架,争分夺秒,不耽误这么长时间,身体会比现在好。

误区二:无限遐想,多疑多虑

讲述人:左言选 71岁 《家》刊通讯员

有很多人也稍微懂点医学常识,但就是凭着自己仅有的这点常识,一知半解,对一些病,不知道发病原因,也不知道表现的症状,就无限遐想,多疑多虑。自己身上哪里疼,就担惊受怕:哎呀,我是不是得癌症了,还能活多长时间。去医院检查很长时间,结果都显示没事儿,就怀疑家人是不是骗他,有病瞒着他。很多人就是一点病都没有,但活在恐惧中。

我有个邻居,是个女同志,单位组织体检查胃镜,她查出来是胃炎。刚开始没什么事,她后来越想越不对劲儿,她想到这么多年她一直喜欢吃凉饭、喝凉水,也喜欢吃咸的东西,不是说吃的太咸不好吗?她工作比较辛苦,吃饭也没规律,而且她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得劲。她突然想到,在她前面查体的是个有多年胃病的人,这个人查出来有胃癌。她就怀疑,他们两个人的查体结果是不是弄错了,她自己有癌症,那个人是胃炎。自从有了这个想法,她就开始寝食不安,家里人怎么安慰她、怎么解释都不听,后来,家人又带她去医院检查了一遍,结果还没事,她这才放心了。

我们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了,或多或少都能有不舒适的感觉。我们要乐观一点,该看病就看病,该锻炼就锻炼,别拿一点小病就无限遐想,自己吓唬自己。

误区三:太把疾病当回事,不主动抗争

讲述人:李汉龄 81岁 家有一长年生病的老伴要照顾

我老伴患风湿性关节炎很多年了,他太把自己当成病人了,自己不去对抗疾病,严重依赖他人。

他总是说“我有病!”意思就是别人都得照顾他,在单位,同事都特别照顾他,在家里就是我。他认为他的病就完全交在两个人手里,一个是大夫,一个是我。而跟他自己,好像完全没有关系似的,一点都不想办法去应对,就好像,病来了我等着,治疗嘛、康复嘛,那是医生的事,老伴的事。

我常跟他说:“你对自己的身体最了解,你应当对你的健康负责!”他就不这样想,他认为只有吃药和去医院才是世界上最好、最安全的事。他热衷于买各种药和保健品,但买回来也不一定吃,每年我都要给他清理一次药品,要扔掉很多;恢复体能锻炼的时候,他觉得疼,就不想动。越不动,就越不能动,结果又派生了其他病,像糖尿病,越不动越坏。所以只要我能动,我都拖着他多活动活动。他长年生病,已经形成某种惰性。他也没什么爱好,什么都不想学。我就拉着他学电脑,好跟上时代,也能改变自己。

我老伴得病,都是越得越厉害。而我相反,我有了病,会越来越轻。我总会想办法,怎么治疗,怎么康复。我曾经膝盖疼,上楼梯时都挺费劲儿。我就开始打太极拳,可是刚开始的时候,膝盖变得更疼。因为打太极拳时,用一条腿支撑全身的重量,膝盖就特别吃力,可是,我坚持下来,膝盖就完全不疼了,身体也越来越好。我觉得,老年人至少要做到半自理,然后获得有生活质量的长寿,这才是健康的,快乐的人生。

误区四:太不把疾病当回事,不闻不问

讲述人:吴晓健 59岁 历下区人民医院医生

我身边有很多老年人,不服老,生病之后也不服病,太不把疾病当回事了,硬撑着。我认识一个喜欢摄影的老教授,心脏里已经有四个支架了,我们一块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好景色,他跑得最快,跑到地方之后,呼哧呼哧地大喘气,就赶紧吃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老年人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不能逞强。

我还有个亲戚也是这样,不把病当病。他有高血压,而且是从年轻当知青的时候就有,但是,这么多年他还是嗜酒,也不吃药。最近,他晕倒之后被送到医院,医生就问他这么多年有高血压,为啥不吃药呢?治疗高血压有七大类药,如果平时吃过,就能知道哪种对自己的症状有效。这样都躺在病床上了,再一一去给他试哪种药适合他,就晚了。

生病不是小事,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急症,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句话说,不怕死于疾病,就怕死于无知。所以,我们如果有了病,一定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不能不把它当回事。不看病,不吃药,在生活上毫不顾忌,“不拘小节”,只能害了自己。

误区五:封闭自己,乱投医

讲述人:杨玉(化名) 67岁 乳腺癌术后12

我觉得自己得了乳腺癌,是不体面的事儿,不想告诉任何人,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同学、亲戚、同事、朋友都封锁消息,不敢见人。结果时间长了,自己心情不好,也找不到康复的正确路子。

我躲在家里自己研究治疗方法,一天看见一张小报,上面有个广告说北京朝阳区有个大夫,家有祖传秘方,治疗癌症特别好,我跟老伴就赶紧找去了。大夫给我们开他的祖传中药秘方,一百三十块钱一服,一下子开了八十服。把药拿回来之后,我发现有的药里还有虫子,但也没多想,毕竟花了那么多钱买的药,就吃上了。吃了之后,我也没感觉出有什么效果。现在想想,什么祖传秘方,显然就是骗人骗钱的。把自己封闭起来,兜兜转转,没少走弯路。

后来,邻居介绍我去公园练抗癌气功,我认识了其他得癌症的朋友,还加入了抗癌俱乐部。

我感觉群体抗癌的作用很好,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鼓励,让我知道了首先要正确治疗,该做手术就做手术,该化疗就化疗。免疫治疗、中医治疗到底需不需要,该怎么进行。第二,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介绍,这个病到哪个医院治疗比较好,平时“食疗”应该注意什么。再有,大家一起交流,我们就能知道谁康复的好,谁康复的不好,互相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我们还有一种治疗方式——“话疗”,大家通过交流,精神上放松了,也交了很多朋友,不再感到苦闷了。

我觉得生病之后,心情很重要,要有平衡的心态,要正确对待疾病,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太重视。病人也是人,要正常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六:情绪不稳,不配合治疗

讲述人:韩凤兰 61岁 肺癌术后7

那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单位组织查体,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同事都特别羡慕我。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里两个老人相继离世,我单位里工作也多,比较劳累,所以免疫力特别差,一直感冒,而且吃饭吃药都吐,就去医院了。结果一查,医生说我肺上有东西,是肺癌。

我一听,就像从天上掉进了万丈深渊,焦虑地不得了,焦急,烦躁,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就那样躺着。我就觉得我不可能得癌症,一直不认可,我就在医院里闹腾,折腾人,给护士找茬,跟家人过不去。大姑子小姑子去看我,我就把得癌归罪于她们,因为老人遗产的事情,我们有矛盾,一看到她们,我就破口大骂。那时候的我,脾气性格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就像换了一个人,简直像得了神经病一样。医生看我的情绪这样暴躁,就说,你回家吧,你这种状态,我不会给你做手术的,即使你家人同意,手术也不能做;手术即使做了,也没啥好处。我就出院回家了。

回到家后,我心情慢慢放松了,也能睡着觉了。差不多在家待了一个月,我就想肺里那个东西长没长,就又去医院检查了,检查完之后,医生又综合我所有的片子,建议我赶紧做手术。我还是不放心啊,就拿着片子把济南所有的大医院都跑了一个遍,医生都说不用再猜疑了,是肿瘤确定无疑。这回我不暴躁了,我打心里接受了这个最终的结果,于是,我决定做这个肺癌手术。只是,我从四月份检查出来有病,到六月份才做手术,拖了两个多月,走了个弯路。

现在做完手术已经有七年时间了,我康复的很好,最开始的那种暴躁心情完全没有了,我还参加了合唱队,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我认为,生了大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开始的心情难免不好。但是,既然病已来,就要正视它,既来之则安之,想办法战胜它。再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得病,情绪暴躁地不配合医生治疗,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对康复、对治疗一点好处都没有。

误区七:只治病,不防病

讲述人:赵其泽 81岁 以养生保健为晚年一大乐趣

防病大于治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结果,都是由过程慢慢实现的。当我们生了病,其实已经到了比较晚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已经交由医生负责了。所以防病在平时。

怎么防病呢,我觉得,对老年人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可有的老同志,就喜欢“自作自受”,去过自己不能驾驭的生活,这就是不安全的。比如坐飞机,比如出去旅游,很多老同志都喜欢。可有的老同志年龄很大了,还有各种疾病,不适合乘飞机,也不适合远距离地去旅游,可是还非得去,这就是不安全的生活,在路上就有可能就出问题,这就叫“自作自受”。

所以,我们老年人,要避免“自作自受”,避免人为地为自己找麻烦。与此同时,我们自己要去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来说,我特别喜欢锻炼,以前的时候,只要天不下雨,都出去锻炼。可是现在环境越来越差,特别是空气污染。所以我每次出门前,都会打开电脑,去查查PM2.5的数值,只要数值一高,轻度污染以上,说明锻炼不适宜,我就不出门。按照教条来说,体育锻炼活动每周不能低于23次,可有一个月21天空气污染严重,我就不会教条地出去。这样的话,我担的风险就小了,虽然我有21天没运动,可是,我也没有呼吸脏空气啊,这样损失会小一些。总而言之,一切不利于健康的活动,要坚决制止;有利于健康的,就积极去做。

医生告诉你:就医的学问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王静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科主任医师 王建文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心内二科主任医师 刘志福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张涛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 杜慧真

济南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李发新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医师 吴晓健

单位查体,作用有限!

王静:有些老年人在单位组织的查体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身体有“异样”,但不久后却查出自己患有癌症,这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对医院产生质疑。其实,这不全是医院的问题,因为单位组织查体的标准不同,有些肿瘤在身体里隐藏较深,普通的查体是很难查到的。比如患者有肺癌迹象,但通过体检所拍的胸片会因为分辨率不高,导致漏诊。而分辨率较高的CT或者更好的核磁共振成像,在一般单位组织的查体套餐中是不具备的。所以对老年人来讲,依靠单位组织的查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加餐”。特别是一些具有家族遗传病史的老年人,需要有针对性的、定期去检查。比如,针对心脑血管的检查、肿瘤筛查、胃肠镜检查等。

总之,如果是单位统一查体,自己无法选择检查项目,就不要对健康的检查结果过度乐观,因为很有可能没检查的项目有问题,需要自己有针对性地“加餐”;如果是自己选择检查项目,最好先将身体的不适情况告诉医生,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补充检查项目。但不管是哪种,对于查出来的问题一定要重视。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医院和医生?

刘志福:找医院坚持“就近原则”。在不熟悉病情的情况下,先救急,时间就是生命,然后再考虑去大医院。找医生就找熟悉的,因为里面有一层信任关系,就有很多便利,比如他如果看不了你的病,他可以给你推荐更好的医生,所谓“内行推内行”,是比较可靠的。至于对医生身上挂满的各种头衔,一般来说,正规大医院里头衔是对医生某种知识的认可,还是比较客观的。人们喜欢去名医院去看名医,这无可厚非,但很容易出现“过度就医”现象,排队看病的时间延误了病情,那可得不偿失。

李发新:疾病多种多样,大多数疾病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病程较长,治疗手段相对固定,患者可以在基层医院或者社区诊疗。对于急性起病、疑难杂症,治疗比较复杂,专业要求比较高的一类疾病要到具有条件、经验和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医院找专业医师诊治。

王建文:到了医院找什么样的医生?最好托熟人打听,不知道的话,选临床专业中头衔多的,说明他在专业中认可度比较高。如果政治方面的头衔就不重要。

杜慧真:在对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选择上,综合医院按不同专业设置多种科室,服务面较广,技术水平较均衡。但一般大型综合医院都会有几个有特色的专科。得病后当诊断尚未明确时,宜选择综合医院,因为有些症状虽然表现类似,但疾病并不相同,如中上腹痛可能是心脏病、胃病、胰腺病或阑尾炎等。在综合医院内会诊、转科方便,易于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明确后(如骨科病、肿瘤、心脏病……)再去专科医院就医也方便些。专科医院在其专业方面经验多、技术强,但人体结构复杂,某一个器官生了病或手术之后有可能波及其他脏器,病情会变得复杂,这时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现在大医院各科分工都很细,专科医生水平都较高,不同科室、各方面专家的及时会诊,有利于病情的诊治。只要您选择对了专业医生,诊断治疗都比较放心。当然,如果您患的疾病比较复杂,疑难杂症,还是挂这个专业的顶级专家来诊治更放心些。

吴晓健:对某些疑难病症,在不太延误时间的情况下,有条件可以多看两家医院。甚至可以直接带上相关资料,去更大城市的更专科的医院会诊。(比如北京的宣武医院、天坛医院是国内最有名的神经内、外专科,阜外是心脏专科。北医三院和积水潭医院是专门研究运动医学和创伤医学的等)不过这些医院的不同级别的专家挂号费价格不菲。特别是有些病需要定期半月或一月地复查,患者需要认真对待,紧跟专家的治疗步伐。

如何把握好短暂的就诊时间?

吴晓健:因为患者众多,看病时间有限,患者可以先了解一下正规的病历记录应该包括哪些。按照规定,医生所做的病历记录包括:1.主诉(主要症状、持续时间)2.现病史(起病时间、主要症状、演变情况;在哪里就诊过、怎样检查治疗的、做过哪些辅助检查?)3.既往史(过去有没有与本次患病有关的类似情况?)4.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5.个人史(有没有烟酒嗜好、用量、年限)6.其他可能对疾病诊断有关的询问,还可能有职业史(职业和工作条件:有没有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的接触?)、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三代内有无患类似疾病、遗传倾向疾病的?亲属有无死于该疾病的?死亡原因和年龄。)

如果患者对这些问题事先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医生对患者的诊断也会更加准确和高效。回答完医生的问题之后,患者还可以再询问疑问,比如治疗的注意事项等等。对于患者来说,简单明了,直入主题的表达自己的病情,是就医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若自己表达不清,让亲人跟随帮助说明,还要带好自己的门诊病历手册,以方便医生进行进一步分析。

病人容易陷入哪些看病误区?

刘志福:患者最容易陷入的看病误区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数”。即没有健康概念,属于“医盲”类型。这类人一旦生病,就会盲目信医、盲目就医,把健康的责任一推而光,完全依赖医生和医疗报告。二是对自己的身体“过于有数”。即不信医,用自己掌握的医学常识去挑战医生的诊断,不配合治疗等等。所谓过犹不及,想做一个合格的患者,对医生的话就要“不能不听,不能全听”。

王建文:患者最容易陷入的看病误区是大医院能看所有的病。其实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在来得及的情况下,要多打听打听,找到适合自己疾病的医生。各个医院都有不同于其他医院的比较高的“强项”;如果科室比较大,几乎每个科室里都有比较好的医生,也有一般的医生。

杜慧真:患者看病时还有两个误区值得一提,一是不愿让实习医生看病。教学医院都有实习医生,但每个实习医生后面都有一个能力较强的老师,都要经过老师把关,他们看病会更加仔细。二是大夫越老越好。对疑难病的诊断,老大夫见多识广,看老大夫有帮助。对于治疗,特别是带有手术性质的治疗找中青年大夫较好,他们心灵手巧,掌握新技术,手术做得更漂亮。另外,病急乱投医切不可过分相信广告。要去正规医院,不要道听途说,相信游医。医院的特色和综合实力非常重要。像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公立医院,军队医院都是较可靠的医院,要警惕有人打着大医院的幌子行医的行为,如科室转包出租的,去这些医院就医要慎重。

吴晓健:很多患者容易陷入的看病误区是追求“新”。即检查要用最新的仪器,吃药要吃最新研发的药。其实,最新的、最贵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特别是作为药品,过去有一种说法是,越老的药物是越安全的。所以,患者要“该花的要花,能省的该省”。另外,生病了那种无所谓的态度是很多患者的误区,有病就不要“拖”,不要“撑”,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张涛:患者看病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即走马观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找一位医生看看,明天再找另一个医生看看,拿着医生所诊断的不同的结果说事,没有一个相对持续的治疗,很容易就延误了病情,甚至出现越看病病越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