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意见稿率先在网上公开。这份方案中提出的延迟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等问题一时间引爆网上议论纷纷。尤其对之前已引发不止一轮争议热潮的“延迟退休”的设计部分,甚至引来骂声一片。
方案背后的“硬伤”与担心
究竟这份“清华方案”有着怎样的内容,竟会引起公众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据悉,“清华方案”总共包含了八个部分,涵盖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税、居民档案、领取年龄、困难群体就业、账户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并轨等内容。但引起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其中涉及“延退”的部分。
方案提出,从2015年开始实施有步骤的延迟退休计划,2030年我国人均寿命提高到80岁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目标。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如下:第一,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1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2年,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女性65岁领取养老金。第二,从2020年开始,1960年出生的男性职工和居民推迟6个月领取养老金,以此类推,到2030年实现男性职工和居
民65岁领取养老金。艰苦岗位的男女职工可以提前10年领取养老金。作为养老体制改革中
最受公众关注的一项政策建议,延迟退休计划自提出后就饱受社会各界争议。本次
“清华方案”,更是让不少人顾虑重重。公众乃至专家也都逐条挑出了其存在的“硬伤”。
顾虑一:退休领不到钱,谁来养活?
根据清华大学的意见稿,不少人质疑,如果选择60岁退休的话,到65岁才领取养老金,甚至有些人会因个人原因,可能50岁就得退休,那么退休到领取养老金的这段更长的空档期,经济来源于哪里呢?
还有那些长期下岗、收入本就没有保障的人员,好容易熬到60岁,一下子又没了盼头。另外,人过60岁后,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下降,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如果领不到养老金,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何谈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晚年幸福?
顾虑二:老人不退,青年人的就业如何解决?
大部分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就意味“干不动的还得干,想干的没得干”。大龄劳动力因为就业、收入的不稳定同时还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心生怨恨,青年劳动力则因为就业机会缺乏同时体面的工作更难觅而满腹愤懑,会不会衍生许多社会问
题及不稳定?
而且从国际上来看,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不足,是一些国家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最主要的原因。但目前中国劳动力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数量在2013年达到了顶峰,不少专家甚至也认为,中国将来的第一大问题是解决就业,之后才是考虑养老。
顾虑三:65岁退休,谁来帮儿女照顾下一代?
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在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在广州则占总数的一半。这个数字随着时间推移还在增加。而且,60至65周岁这段时间基本是下一代孕育第三代的高峰期。然而,延迟退休,将让祖母辈错过孙子辈最需要全天候陪同的
6年?那这6年中孙子该给谁照顾?
顾虑四:“约在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何为根据?
国家统计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4.83岁,到2030年还有17年,每3~4年人均预期寿命就可以长一岁?人均预期寿命其实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80岁差不多是目前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均值,但美国目前只有78.37岁,韩国只有79.05岁;同时,男性要比女性低5~7岁,也就是说,平均在73~75岁左右。
这个假设是不是个伪命题?
顾虑五:养老保险多交少领,损失有多少?
针对延迟“退休延领”,有人算了一笔账:一名企业员工,推迟五年退休,最低按一个月1200算,一年少领14400元,五年就是七八万块钱。此外,这五年中,每年还得交5000元左右的社会养老保险,约2.5万元。
这么一算,企业员工推迟退休将损失十万元以上!而且活不活得到65岁、70岁都难说。
专家回应争议:“延退”被误读
针对清华养老改革方案公布后,受到的种种质疑,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杨燕绥做了的回应,并表示,公众对其所提的延退存在误读。
延迟领取养老金不等于延迟退休。杨燕绥说,我们并没有谈延迟退休,我们谈的是延迟领取养老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和退休年龄是两个概念,过去是单一地一刀切,但现在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大,这两个概念必须分开。到2035年我国就是超级老龄社会,两个养一个,引领人们多工作,延迟领取养老金,这是必然趋势。空档期解决办法。杨燕绥认为:可以居家就近接受培训,通过养老服务业实现再就业。另外,针对患病、有工伤的群体,还有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甚至国家可以考虑让这个群体提前领取部分养老金。所以,社会政策是会兜底的。
划不划算的问题。针对有网友提出的“平均寿命80岁,我就活到70岁怎么办”的问题,杨燕绥表示,清华方案的一个重点是将国民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分开,基础养老金与当地年度消费支出挂钩,是“保证吃饭”的钱,缴费比例和返还数额都不算很高,个人账户里则包含个人和企业缴纳的费用,这一部分用来改善生活,即使个人去世也可以留给家人,是不会消失的。
机关事业单位“前台不动后台动”。即小步降低退休金中国家支付的比例,用个人储蓄补足,但先保证总额不动。“假如从2016年开始,退休金降一个点,退休金原来是自己退休前工资的80%,降了以后变成79%,差那一点怎么办?个人储蓄。为什么职工储蓄、机关不储蓄呢?全世界公务员养老金都三分法,自己存点,政府给点,市场投资,目前没有光拿纳税人钱领养老金的国家了。所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自己也要存养老金,自己存点,市场收益进来,这样来替代。杨燕绥说,用这个方法,以职工个人贡献来保证养老金仍能达到退
休前的工资比例,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最终用20多年实现财务上的缓冲、转移,即所谓的“前台不动后台转”。
学术探索有益,不宜成为决策本身
其实,公众对于“清华方案”的质疑与叫骂不难理解,公众之所以对延迟退休有很大意见,根本应该在于现有的养老体制太不公平,从而给大部分阶层、群体造成严重的公平性焦虑。如果按“清华方案”进行改革,在本来就不平等的基础上再推迟享受福利,这更难让大部分人接受。
而从社会政策的理论看,我们也不否认,中国将从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两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一个老人,在这种负担极其沉重的局面之下,延迟退休可能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一个政策方案的最终选择,既要考虑经济理性,也要考虑人文关怀,还必须考虑
“国情”,亦即在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这个方案是否行得通。
总而言之,不管是“延退”还是“延领”,都是一件涉及所有中国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公众怕的不是“改”,而是怕改的背后没有“底”。而对于由专家们数据测算出来的“清华方案”还是将来的“北大方案”,在当前用学术讨论为最终的改革、决策,提供一种参考可以,但不应变成决策本身。一个成熟正确的决策只有充分征求正反两方意见,才能最终符合所有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