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孝”是源自人类血缘亲情的纯真至爱,承载着华夏儿女的人伦情感。孝老爱亲,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与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孝老模范的事迹?曾拨动您的心弦?请拿起您手中的笔,将您的心动与感悟记录下来,发给本刊《孝爱传真》栏目。内容要求真实可信,抒发真情实感,富有教育意义。

    本刊将择优发表来稿,并于年底评选出“十大孝星”优秀征文,对优秀征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将颁发荣誉证书,奖励全年《老人春秋》杂志。

来稿请标明“征文”字样。投寄信箱:wangying2006@126.com

         

          老父长眠不醒,孝子真情侍奉

  

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孝”这个字具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善良的中国人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南阳孝子勇予鹤精心照顾瘫痪在床、毫无知觉的父亲近7年之久,2300多个日夜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应时饭,用自己的平凡行动诠释了人间纯真的德情怀。

出生于1962年的勇予鹤是南阳人,供职于位于南召县云阳镇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其父母都是蚕科院的职工。由于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山上养蚕,两位老人积劳成疾,退休后长期受病痛困扰。

2006年12月的一天,勇予鹤的父亲因脑部大量出血,变成了一个全身失去知觉,意识几近丧失的植物人,进食靠胃管注送,排尿靠导管,大便靠手抠,时刻需人护理。但勇家兄妹四人中,弟弟下岗后靠送煤气罐为生,一个妹妹家庭负担沉重,另一个妹妹有癫痫病,而勇予鹤的妻子在皇后乡医院任院长,工作繁忙,还要照顾正在读书的女儿。于是,照顾护理老父亲的责任自然由勇予鹤承担下来,这一担就再也没有放下。

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勇予鹤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安置父亲,并在父亲病床边为自己铺了一张床,两床相隔仅50余公分,父子俩相对而居。父亲刚躺倒的那段时间,他对护理缺乏经验,不知从何入手,常常弄得手忙脚乱,不知作了多少难,把五尺高的他难为得偷偷落泪。但怀着对父亲强烈的爱心,再难也不放弃。他一边查阅电脑,一边请教医生,还常和有相同病人的家属交流护理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并制订成详细的护理计划:3个小时翻身按摩,6个小时饲饭喂水,鼻饲管和导尿管要定时消毒置换。有了规律,护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为帮助身无知觉的父亲排便,每次他都是戴上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往外抠,直到父亲便后再洗擦干净。老父卧床半年后的一天,勇予鹤在帮其擦拭身体时发现臀部生了一个褥疮。他到处求医问药,最后在河南省武警医院买到了一种药物,治好了褥疮。从那时起,他增加了为父亲擦拭按摩的次数,近7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褥疮溃疡。

父亲全身失去知觉,意识全部丧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勇予鹤不敢有丝毫大意。2007年冬天的一个夜里,他朦胧中听到父亲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看到父亲呼吸困难,脸色因痰涌憋得通红,马上给在医院值班的妻子打电话,让其回来做了处理,父亲才转危为安。此后,为及时处理父亲的各种突发状况,他专门自学了输液、吸痰、插鼻饲管等专业护理知识。他是在用心,用父子之间的血脉相连来感知感觉父亲的生存状态。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2013年春节前,勇予鹤自己感冒不慎传染给了父亲,导致父亲发烧,这可把他吓坏了。考虑到父亲身体状况,不能用过多退烧药。遵照医嘱,在采用退烧栓的同时,他不停采用毛巾冷敷酒精擦拭等物理方式降温。经过几天认真有效护理,父亲体温恢复了正常,他一颗悬着的心才稍稍安稳。

勇予鹤本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但在照顾伺候父亲时从来都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就拿鼻饲进食来说,每次进食前,对食物数量多少、稀稠浓度、营养搭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温热寒凉都要亲口品尝,绝不马虎。稠了打不进去,稀了没营养。食物主要以奶粉为主搭配其他营养,如鱼汤肉汤蔬菜汤等。饲食速度也要适中。一顿饭下来,勇予鹤常常是腰酸背痛。但每次他都是那么专注耐心,一天4次,2300多天近万次为父亲饲食,他从不喊苦叫累,怕脏烦嫌。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对勇予鹤而言,2300多个日夜的守护是他孝行的见证,每当夜深人静人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时,他却在为老父或调制奶粉熬煮饭汤,或按摩翻身擦屎刮尿。黑夜里的灯光和天上的繁星可以见证,干净整洁、毫无异味的床铺可以见证,父亲红润的脸色可以见证。

每当有人前去探望,他总是陪着客人到老父的病床前,温柔地叫着:“爸,×××看您来了。”一遍遍,一声声,好像要把父亲从浑沌的酣睡中叫醒似的,对父亲的眷眷之心溢于言表。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唏嘘感叹。那不是形式上的演示,而是从心灵深处涌出的深情。

“父亲今年已经81岁了,我不敢奢求有什么奇迹发生,在父亲床前能够尽人子孝道,报答他的养育之恩,让姊妹几个回家能够叫上一声爸,我便觉得是一种幸福。无论七年八年还是十年二十年,只要父亲有一口气,我都要尽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陪伴父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勇予鹤经常如是说。

勇予鹤用心践行“爱”的责任展示了正能量,也赢得了同事、亲戚、朋友的赞誉,大家纷纷效仿,在蚕科院大院里敬老爱老蔚然成风。今年,他在中国文明网“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中被誉为“南阳孝子”。

 

 

 

                        子孙尽心孝敬 孝出百岁寿星

                 夏邑  杨朝卿

夏邑县太平镇楚庙口村有个百岁老人王陈氏,生于1907年,今年已106岁。日前笔者对老人进行采访时惊奇地发现,老人神志清晰,耳聪目明,腰不弯,腿不疼,拄着拐杖行走自如。问起她健康长寿的秘诀,除了饮食上少荤多素,心地宽、爱劳动外,她谈得最多的是儿女子孙的孝敬。

老人经历坎坷,从小被人拐卖到此地,无亲无故,老伴59岁时就早早离她而去。她只好带着一男五女6个孩子,靠乞讨为生,极尽艰难地将儿女们拉扯成人。

现在日子好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且一家家人丁兴旺,生活美满。尤其让老人欣慰的是,她如今已五世同堂,儿女之间从没拌过嘴,红过脸,生活上互相帮助,处事上互相包容,一家几十口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些都直接得益于老人的影响。

王陈氏15岁来到此地,在这个村生活了90多年里,从没生过气,骂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是自己劝自己,从不找人发泄。她常说,气伤肝,和养心,与人生气,伤人害己不值得。她自己不仅说到做到,还教育影响孩子。因此,她的6个孩子都像她一样,不仅兄妹之间互相团结,还对外友好相处,从不与亲戚邻居争是非。一代影响一代,就连重孙字辈的11个小兄妹也都团结得如同一家人!整个大家庭,虽然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但一家有事,齐集而上。大家亲亲热热,和和气气,把精力都用在创业和孝敬老人上。老人看着众儿女如此懂事,和谐,也就越活越有精气神儿。

说起百岁老人的身体状况,王陈氏一辈子并非没害过一次病。就在去年腊月份,一次大病还差点夺去她的生命。究其这场病因,源于一年前的那次百里寻亲。老人因从小离家,90多年后,儿女们才为她找到了娘家亲人,但父母早已故去,看到的只是一个长满荒草的黄土堆,这让她揪心难受!回来后,她夜不能寐,为迟到今天才寻亲、没能见到父母的面而自责,因而饭食减少,面庞消瘦。久而久之,老人内分泌失调,大便干结,肠道不通,一二十天解不下大便,精神陷入萎靡状态。当时,老人住在儿子王青亮家,尽管儿子和媳妇百般伺候,多方调理,老人还不见好转。儿女一天到晚守在床前,邻居也来探望,都为老人的病情着急。有人发现老人眉宇间的皱纹展开了,都认为这是人临死的前兆,老人没救了,村里问事人让其家人赶快为老人准备后事。大家分头忙碌,很快将老人的寿衣、寿棺备齐。就在这时,老人的三女婿常青急急赶来,到床前把了把老人的脉搏,又掰眼看了看瞳仁,然后恳切地说:“大家不要害怕,请听我说。我是兽医,略懂医术,动物和人的五脏脉络是相同的。我看她老人家没有大碍,只是便秘,肠道不通,内火攻心所致。现在关键是用药物将肠道打通,或许病就会好的。”说到这里,他将目光盯在家人的脸上严肃地强调:“我们与其坐等殡丧,不如最后一试。治不好,咱们也就没有遗憾了!”大家同意常青的意见,马上请来医生,挂上了吊瓶。一瓶吊水挂完后,老人肚里有了响动,常青和妻子秀英不顾脏臭,急忙将老人支起,用手从肛门里往外抠。结果,一个尺把长的干大便像一截棍子一样拉了出来。肠道通畅了,老人安稳了,渐渐有了食欲。常青让妻子熬点粥给老人喂下。老人一天天有了好转。 

后来,老人就被三女婿接到他家调养。因三女胥懂医术,又耐心,很会照料,老人精神一天天好起来,渐渐恢复了元气。

采访中,常青对笔者说:“老人病好后身上缺硒缺钾,腿站不稳,需要加强补养。老人家一辈子不爱吃肉,我们就每天早上给她吃一个青皮或鸡蛋,喝上一碗小米黄豆粥。上午烧上两个菜。老人好吃饺子,只要她想吃,我们随时和点面,弄点馅儿,给她包上几个,随烫锅一下,也不嫌麻烦。我家平时也经常吃饺子,一家人齐动手,擀的擀,包的包,做好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这是居家团聚相互交流感情的最好机会,老人很开心!为了给她增加营养,家里还不断经常做红烧肉,每次让她吃上一两片。晚上给她熬点粥或喝点奶,多半吃点软食,易消化。

在常青两口的精心调养下,谈话间,老人不时插上两句。她说:“儿女都比着孝顺,给我买好吃的,好穿的,吃啥有啥,穿啥有啥,我的衣服多得都穿不完。如果儿女不孝,我也活不到今天。这场大病没死,你看,我又吃胖了。呵呵!”老人开心地笑着,脸上满是慈祥和幸福。

    在王陈氏整个大家庭里,自上而下,不仅体现出融融的和谐氛围,更体现出一种孝心的接力传递。儿女孝敬老人,老人关爱子女,形成一种传统,一代代像接力赛一样将其传下去,大家做得很默契,很认真。以致于他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风和家规,远近闻名。

    谈到尊老爱幼的家风,常青已经上班的孙女常维认真地说:“孝敬老人,爷爷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他把尊老爱幼特别是孝顺老人做得尽善尽美,我从他身上学到一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一生做人的精神财富。我在内蒙古工作,每逢节假日都要回来替爷爷奶奶给太姥姥洗澡,梳头,剪指甲,捶背,尽一份孝心。有句诗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我们家不会留这种遗憾。”她还向笔者展示了她这次从外地回来时给老人买的新衣服。就连常青3岁的小外孙李常恩,每次跟爸妈来姥姥家时,总要贴在太姥姥身边,给她拿水果送饮料,问长问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传递“孝”字这把接力棒将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