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内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鸡肫皮,是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干燥的鸡内金为不规则的长椭圆形片状物,有明显条状皱纹,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厚度约2毫米。表面呈黄色、黄褐色或黄绿色(老鸡的鸡内金微黑),半透明。干燥的鸡内金质地脆,易折断,断面呈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淡微苦。以干燥、完整、个大、色黄者为佳。
人们对鸡内金的药用价值的认识,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在《本草纲目》中则记载说,鸡内金可以治小儿食疟,疗大人(小便)淋漓、反胃,消酒积等。《滇南本草》则说鸡内金能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清代名医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关于鸡内金的医疗作用的记载,认为,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至于治室女月经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善以其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
鸡内金的炮制方法不同,其制品在中医临床看来作用也不尽相同。
生鸡内金。是将鸡内金洗净,直接干燥而成;长于攻积,通淋化石,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和胆道结石。
炙鸡内金。其炮制方法是,先将砂子放入锅内炒热,再把洗净之鸡内金放入锅中,用文火拌炒至棕黄色或焦黄色鼓起,取出,筛去砂子。炒鸡内金消食健脾并举,具有增强健脾消食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及小儿疳积等。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常与山楂、麦芽、青皮同用;治小儿脾虚疳积时,则常与白术、山药、使君子同用。
临床上单用鸡内金常用的方法是内服:煎汤,3-10g;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研末,每次1.5-3g于饭前1小时温开水送服。需要注意的是脾虚无积者慎服。
以下介绍两首有关鸡内金的验方:
一、助脾胃消化方: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症见食欲差,食后脘腹胀满者可用。
焦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焦神曲12克、炒谷麦芽各20克。水煮,每服250毫升,一日2次。饭后服。亦可用生鸡金晒干研细末,每用5克,饭前一小时温水送服。
二、化结石方:核桃仁120克、鸡内金60克(研细末)、冰糖60克。先将核桃用麻油炙酥,取出与冰糖共同研细,再加鸡内金粉调匀,分3天服完。服时用温开水调服。服完继服上法,连服30天。服后要常观察小便,若见小便是乳白色,不要惊慌,此系结石消之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