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的一个雨天,体重不足3斤的她被父母遗弃在路边,奄奄一息之际,一对盲人兄弟将她抱了回家。这对盲人兄弟连生活都难以自理,又怎么能带好孩子?16年里,两个“盲爸爸”用温暖、坚韧的父爱,历尽艰难将孩子养大。如今,孩子亭亭玉立、品学兼优,并倾情反哺“爸爸”。

 

    善心萌发,盲人兄弟抱养可怜弃婴

    1997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重庆市合川区细雨霏霏、春意料峭。正午时分,33岁的盲人赵光富正在表姐王德会开的小餐馆里吃饭。不一会儿,餐馆门口传来闹哄哄的声音,赵光富循声摸索着走了出去,刚到门口,他就听见一个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围观的人群开始议论纷纷:“这孩子看起来太瘦小了,可能身体有什么毛病,才被父母遗弃在这里。”“好可怜啊,不知道满月没有。”

  听着孩子的哭声,赵光富既心疼又着急,忙叫来表姐王德会说:“你赶快把孩子抱起来,看看她是不是饿了或冻坏了,就算她真有残疾治不好,也比死在这里强。”颇有同情心的王德会急忙抱起了孩子,孩子是个女婴,裹被中还有一张写着出生日期的纸条。“这也是一条命啊!”王德会一边说着一边准备到旁边超市买奶粉。说也奇怪,当王德会将孩子递到赵光富手中时,孩子竟立即止住了啼哭。多年后,赵光富憨憨地笑着对人说:“我以前从没抱过孩子,这孩子跟我还挺有缘呢。”

  等孩子吃饱后,王德会叫来一位医生朋友,对其进行了初步检查,确定这个女婴除了体重仅1.45公斤、体格严重偏瘦外,无其它异常。可孩子由谁来抚养?表姐王德会已有两个孩子,家里经济也不宽裕,赵光富想了想说:“我抱回家养吧,以后她就是我的女儿。”王德会点点头,随即又连连摇头……

  赵光富家住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思居村六社,因为父母是近亲结婚,他和弟弟赵光辉从10岁起眼睛渐渐开始模糊且很快失明。如今,他33岁,弟弟赵光辉25岁,两人都是单身。因为残疾而对婚事绝望的兄弟俩做梦都想有一个孩子,而现在抱回家中的女婴,简直是上苍赐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赵光富不顾表姐王德会的反对和劝阻,将婴儿抱回了家。年迈的父母对于“小孙女”的到来喜不自胜。弟弟赵光辉更是异常高兴,一次次摸索着与哥哥抢着抱孩子:“哥,咱俩一起养吧,都当她的爸爸。伢就叫赵丽吧,将来肯定长得像花一样美丽。”

挥汗如雨,

 

    艰难岁月父爱在坚守

  小赵丽的到来,为赵家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但是,当了爸爸的兴奋之情没持续几天,残酷的现实就摆在了赵家两兄弟的面前:抱回女儿时,表姐买的两袋奶粉很快就吃光了。小家伙饿了就哭,无钱买奶粉的赵光富和弟弟急得团团转。母亲叹息说:“用家里的石臼舂点米粉给孩子喝吧。”

  舂米对正常人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当时已经完全失明的赵光富兄弟来说并非易事:淘米,舂米,过滤,每一步都是摸索着进行,还要确保米淘得干净、舂得够细……起初,兄弟俩用开水冲米浆喂孩子,虽填饱了肚子,但孩子一直拉稀。赵光富兄弟急坏了:“是不是米太硬了、舂得不够精细?”他们再三琢磨,在舂米的工艺上下起了工夫:每天晚上把米淘净后用水泡软泡透,凌晨鸡叫时分就起床舂米。舂完一次后,用布过滤一次,再舂第二次、第三次——因为看不见,他们只能用这种笨办法确保米舂得够细,以防有米粒影响消化。米舂好后,他们又点燃柴火,开始细细熬制米浆。兄弟俩无法掌握火候,只有不停地搅动以防止粘锅烧糊,待熬好米浆后再加糖灌入奶瓶喂给赵丽喝。

  通常,兄弟俩做一次米浆得两三个小时,经常熬着熬着昏昏欲睡。可是,米浆虽似奶粉,但营养没有奶粉丰富,襁褓中的小赵丽原来就瘦小,又因为营养不良,胳膊和小腿摸起来更细了。一次换尿布时,赵光富摸到孩子一根根突出的肋骨,心痛得彻夜难眠:“孩子正长身体,得想办法挣钱给她加强营养。”他们坐在椅子上,手揪着头发冥思苦想。几天后,他们毅然决定去邻村的砖窑厂打工。

  开了这么多年的砖窑厂,老板刘志勇还是第一次遇见盲人来找工作,出于安全考虑,他拒绝了。可是,听兄弟俩介绍完原委,他深深震惊了:“你们太了不起了!从今天起,你们是砖窑厂永久员工,只要我的厂不垮,你们随时可以来这里上班。”

  这是一段令赵氏兄弟刻骨铭心的经历。

  起初,赵光富兄弟被安排打砖坯。他们要赤着脚将黄泥土踩碎并不断加水搅拌,和好砖泥后再用手一捧捧填满砖模,并用力夯实,然后用钢丝刮平表层多余的砖泥,最后翻转砖模倒出砖坯。

  一个正常人、熟练工,一天能打出600块砖坯。赵光富兄弟俩每做一块砖坯,都要在摸索中进行。每天凌晨兄弟俩给孩子熬好米浆,小睡一会待鸡叫三遍就起床去上班,忙到晚上星光满天,每人最多也仅能打出300多块砖坯,而当时一块砖坯只有4厘工钱,也就是说,他们挥汗如雨忙一整天,只能挣到2元四角钱。

  第一次拿到工资,是1997年7月2日——78.6元!他们攥着手中被汗水湿透的钞票,相互搀扶、兴高采烈地去买奶粉,可问遍了附近的小卖部,这点钱只能买一两袋廉价的、最多也就能吃十天半月的奶粉。兄弟俩只好买回几大袋7元钱一包的豆奶粉。 

    买不起奶粉,这成了赵光富兄弟内心最大的歉疚。幸运的是,靠两个盲爸爸辛辛苦苦挣钱买来的豆奶粉,小赵丽一天天长大。4岁多时,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都进了幼儿园,她没事也往幼儿园里跑,眼巴巴地趴着栏杆一看就是半天,刚被爷爷奶奶找回来,一转眼又跑回去看。赵光富和弟弟听说后,心里很纠结,他们早打听过了,幼儿园每学期收费190元,这学费对于自己这样的贫寒家庭来说无疑是笔巨款。可是,绝不能让孩子在自己手里耽误了,将来还要让她上大学哩!

  怀着这个简单却执着的想法,赵光富兄弟又找到砖窑厂刘厂长,揽下了运砖坯进窑井的活。一块成形的砖坯5斤多,他们每次要挑30块,共150斤。两个人一前一后,跌跌撞撞地将砖坯挑到300米外的砖窑,然后顺着颤悠悠的梯子送下深达6米多的窑井。一次次,他们笨拙地摔倒在路边,砖坯压到身上,跌得满身是泥;一次次,他们因为体力不支或脚步踩空掉下窑井,摔得满身是伤。

  2003年9月一大早,赵光富兄弟将穿戴一新,背着花书包的赵丽送入了幼儿园。晚上回来时,听女儿叽叽喳喳地讲在幼儿园认识的老师、小朋友和学到的知识,他们只觉满身疲惫一扫而光,露出了骄傲且满足的笑容。

  2004年4月,奶奶因病离世。为抢救弥留之际的奶奶,赵家举债1万多元。正读小学一年级的赵丽,多次听到邻居议论,赵家家底耗干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小丫头看来马上要辍学了。可是,腰背日益佝偻的两个爸爸亲昵地抚摸着她的头,坚决地说:“你好好读书!这是奶奶的遗愿,学费我们想办法挣!”而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每天手脚麻利点,多打几十块砖坯,多下几次窑井。

  奶奶去世后,爷爷很快重病加身,这个家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以往,赵光富兄弟的饮食起居,由妈妈照料,现在为了女儿,他们必须突击学习洗衣、做饭,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咬牙继续耕种家里的4亩多地。在浑身被摔得满是淤青,手指一次次被菜刀切开血口子后,他们终于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操持起整个家。

甜蜜回报,品学兼优还有那亲情反哺

  2005年初,赵光富的父亲赵文云病逝。这个家更加风雨飘摇。爸爸们要起早贪黑上班挣钱,家里的各种杂活没人干,年仅7岁、本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小赵丽一夜之间长大了,每天下午放学一回家,她就挽起袖子,做饭、洗衣、扫地、喂养家里的鸡、鸭、鹅……一次次,赵光富兄弟收工回来,吃着女儿做的热乎乎的饭菜,心里十分舒畅。而每次,当小赵丽打好热水,轮流为两个爸爸洗脸、洗脚时,看到他们双脚上被泥沙磨出的厚厚的老茧,以及被瓦砾划出的一道道伤口,也心疼得直流眼泪。

  见这对盲人兄弟抚养孩子如此辛苦,先后有五六对无法生育的中年夫妇找上门来,要求领养赵丽。“不能让伢跟着我们过这样的苦日子。”纵有千般不舍,赵光富和弟弟每次都决定忍痛割爱,可每次,赵丽都紧紧抱住两个爸爸的腿,哭泣着死活不离开赵家:“我不走,你们永远是我的爸爸……”

  贫寒的日子,因为浸润着父女浓浓的爱而变得温馨、温暖。感动于两个盲人收养弃婴的坚韧,思居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时常提着米、油、肉等物品前来看望。合川区民政局还批准他们享受每人每年2400元的农村五保待遇。

  2010年2月,得知赵家兄弟十多年如一日,艰难抚养弃婴的感人事迹后,重庆市一位领导亲笔给赵丽写去一封信:“……听说了你家里的情况,希望你继续好好学习,乐观、坚强、健康成长,让‘两个爸爸’放心……”随信送来的,还有电脑、书籍和学习用品等。晚上,两位盲爸爸不住地抚摸着那封信,心里热乎乎的。

  几天后,经反复修改后,赵丽给该领导写去了一封长信,信中满是对两位盲爸爸的爱和对社会的感恩:“我和这个家庭虽没有血缘关系,但这是我最温暖的家,他们是我最亲的爸爸……为了将来好好回报爸爸,我学习非常刻苦,担任了班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一直有个梦想,长大了学好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把我得到的爱传递下去……”

 如今,赵丽在这个自建的二层农家小院里已经生活了16年,正在合川北门中学读初三。两个双目失明的父亲,在16年的黑暗世界中,用打出320多万块砖坯、挑送32万多公里砖坯挣来的钱,用粗糙的双手和深沉的父爱,为赵丽柔弱的生命撑起一片晴空。而在厚重如山的父爱浸润下,赵丽不仅善良、懂事,而且懂得感恩。一直以来,她最大的心愿是:将来能独立工作,给两位盲爸爸养老,带他们去各地的风景名胜地旅游……接受采访时,赵光富兄弟俩憨笑着说:“我们一直梦想女儿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让她享受到更多、更健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