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行,每一条路指向的未来也都没有预演。每个人都公平地享有自己的人生,但是其成功、幸福与否却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活法。
本文的主人公名叫赵鉴,今年68岁。在他的近70载过往人生中,有三件大事对他的生活影响深远——幼年丧父、中年丧子、老年失妻。这3个词12个字,即便是局外人来看也都可以想象它们对于生活的分量。然而总结其一生,赵鉴却说:“虽然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我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富足的。”
下一战,人生——请带好寻宝图上路
涔 津
赵鉴一生从事教育行业,在业务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退休后在山东老年大学教授古代文学至今已7年。问及他最欣赏的人是谁,他脱口而出了三个名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以及中国的脊梁鲁迅。显然,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至真至诚至烈的家国情怀,而赵鉴最初的人生理想便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然而,长在和平年代,“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也只能取其豪情,战死沙场显然也不具备如此的客观环境。只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战场,而且这个战场有时残酷起来也如刀枪一般无情。而满腔豪情的赵鉴,很快便迈入了他充满坎坷的人生战场。
第一战:兵团战士,扑向艰苦的生活也要斗志昂扬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高考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高中时期的赵鉴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然而报考结束,等待他的却是“不予录取”四个字。除了地主家庭成分,还因为他有个曾是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而这个父亲早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就在战场阵亡了。“不予录取”之后,赵鉴在窑场里挖土、拉土,干了不到一年,赶上青海建设兵团前来招兵,他便决定报名参军。因为边疆垦荒非常艰辛,赵鉴还是家中独子,起初家里并不同意他去,在体检的时候大姐曾试图阻止他,被他躲进厕所避开了。那时的赵鉴一心想的是穿上军装,奔赴理想中的战场,挥洒豪情、奉献青春。
第二战:年近古稀再赴青海, 接儿子遗骨回家
在青海13年,赵鉴成家生子,并亲手为家打造了全套家具。只是,幸福的日子没能长久。大儿子四岁时因意外而夭折,赵鉴说幸好还有一岁多的小儿子陪伴,否则他也情愿埋骨青海了。1977年,全师组织大家考教师,赵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并于1979年调回济南,一直在济南铁路局的教育系统工作。只是,埋在青海的大儿子一直是赵鉴的心头病,他始终想着去趟青海亲自把儿子“接”回家。
今年7月,赵鉴立下遗嘱、留下银行卡和密码,只身一人再赴青海,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寻得大儿子遗骨。捧着遗骨,赵鉴泣不成声,在亲手火化遗骨时,经旁人点播,赵鉴突然顿悟:由他这个做父亲的亲自送大儿子走,是大儿子的福气。“接”大儿子回了家,赵鉴说,此后他终于可以由衷地开心地笑了。
第三战:人生战士,生活像寻宝,只要找总有收获
显然,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圆满结束。早在“接”大儿子回家的前两个月,赵鉴老两口分了手,老伴住在市区小儿子家,赵鉴住在郊区的大房子里,大部分时间他成了孤身一人。然而,这种看似清寡的生活,却被赵鉴过得闲云野鹤一般地潇洒。
先说吃饭的问题。早上熬个粥,那一定是真材实料的八宝粥,绝不委屈自己。他还把家里大花瓶里插满了四季盛开的假花,却把花盆都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楼前的空地上,茄子、南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硕果累累。每一顿都是纯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放心菜。
再说玩的问题。会生活的人一般总得先会玩。赵鉴的玩便是背上小榔头、小锤子等工具上山寻宝。因为住在农村,家不远有座小山头,那里是赵鉴的乐园。每每上山一趟,都有不小的收获。山上有一种姜骨石,造型独特,细细观赏总能在石头上找到各种小动物的影子。快70岁的人,每次上山都要背下几十斤的石头来。山上被挖掉的枣树枝子、花椒枝子也是赵鉴所爱,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带枝桠的都被他捡了回来。最近,他正酝酿着批发一些圆形的砧板,在中间挖个洞,将带枝桠的枣树枝打磨、抛光、上漆,插在砧板上做成自然造型的衣架。说起这些,赵鉴眉飞色舞,很是得意。说起他的宝贝,其实在周围村民眼里荒山始终是那个荒山、石头树枝也不过是没用的石头树枝。
赵鉴说他是思想懒汉,勤劳的行动者。思想懒汉是说自己对烦恼事、闹心事从来不多想,宁愿没心没肺。但是他很勤劳,备课、写作、捣鼓他的宝贝,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思想懒汉是人生的豁达,而勤劳的行动是一种人生智慧。也许,人生的战役就像寻宝游戏,无论寻宝图多么崎岖迷乱,但是只要相信生活里有宝贝,并愿意去发现寻找的人都是战役的胜利者,战利品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