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当年咱们是怎么执行“群众路线”的
当个好“儿子”
根据抗日老战士黄镜棠口述和有关资料整理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一个村子饱受附近化工厂污染之苦,当县委书记经过时,村民跪在路上,拦住县委书记的车,请求治污。看到报上刊登的村民跪在县委书记轿车前的照片,我心里难受极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居然成了封建官老爷和子民的关系,这太让人痛心了。
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应该是什么关系?有的比喻为“鱼水关系”,有的比喻为“血肉关系”。我珍藏着一本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1947年1月编印的政治课本,那上面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当年,我们的首长就是这样教育我们,人民群众就是“亲娘”,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就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这个在战争年代树立起来的观念,已经溶进了我们这些老战士的血液里,所以,看到那些在群众面前摆谱的“官老爷”,我就极为气恼。
1946年7月,我们在广东坚持抗战的东江纵队为履行国共《双十协定》北撤到山东解放区。
1946年底,我们北撤到山东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有的分配到华东军大学习、有的进了党校学习,我被编入了东江纵队教导团,任务也是学习。学习的课目有军事、政治、文化,还有通讯、卫生、军械等专业课程。那时候课本很少,只有教员有,学员不发课本,上课全凭记笔记。我们的政治教员姓杨,讲课很耐心。我没有上过学,只是参军后学了点文化,记笔记很吃力。杨教员经常在课后帮助我整理笔记。当时我们用的政治教材是一本名为《人民军队》的小册子。记得学习“人民军队本质”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是教导团的赵政委亲自给我们讲的,题目是《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赵政委说,有的同志不明白什么叫“从人民出发”,说我们是从广东沙鱼涌出发的。什么是“从人民出发”?说简单点,你是从哪儿来的?是你妈妈把你生出来的,你是你妈妈的儿子。我们人民军队是从哪儿来的?是从老百姓中来的,是从人民中生长壮大起来的。人民就是我们妈妈,她给了我们一切,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当一个好儿子,把妈妈孝敬好。
课后,我从杨教员那里借来课本整理笔记。课本上这一节的原文是:中国人民把人民军队当作自己最好的儿子,这个儿子要什么,她就供给他什么;这个儿子缺乏什么,她就补充他什么,如粮食、军费、兵员等等。不仅这样,她还和这个儿子一起作战,帮助这个儿子作战、运输、担架、警戒,甚至在战斗中一齐前进。人民军队如果离开了人民,那就无法生长,无法壮大,无法战胜任何敌人。
从那次课后,“当人民的好儿子”就成了教导团全体官兵的信条。记得有一次,炊事班蒸的窝头有点夹生,我们这些吃大米长大的广东仔本来就吃不惯窝头,一夹生更难下咽了。有几个同志就把窝头扔在了街上,群众看了很反感,告到了连部。连长把全连集合在一起,狠狠批评了那几个战士:你们几个还是人民的儿子吗?是不孝顺的儿子,是败家的儿子!骂得那几个战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以东江纵队为骨干组建了两广纵队。我们教导团的人员也分配到了两广纵队的各单位。分手时,杨教员把那本《人民军队》的课本送给了我。这本16开的小册子是由华东新华书店印的,上面写着:印数2000册。我一直把这个课本视为“宝贝”,带着它从华东转战到华南,直到打回广东,并珍藏至今。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我不是仅仅从课本上学到的,更重要的是在战争中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我们的部队在前线打仗,身后就跟着给我们送弹药、送粮食,抬担架、救伤员的支前群众。在解放区,无论行军多么疲劳,战斗多么残酷,只要是走进村庄,住进了民房,就有热饭、热汤,就有热水泡脚,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把人民群众视为母亲,在战争年代、在我们那个部队里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真情,是在关键时刻需要用生命来兑现的誓言。记得1947年10月诸城战役时,我们一团一营一连担任阻击敌人,掩护华野后勤部机关撤离的任务。当时一连阵地设在离诸城约30华里的一个高地上,那天下午3时许,敌人约一个营的兵力向一连阵地冲来,刹那间炮火连天。敌人组织了5次冲锋都无法达到目的,死伤不少,一连也有些伤亡。上级给一连规定的任务是坚守到晚上7时撤离。可是阵地后面还有大量的支前民工挑着担子没过完。于是一连顶着敌人的炮火,继续顽强地坚守着阵地,直到晚8时,支前民工全部撤离后,一连才撤出阵地。而在这一个小时内,又有十多名战士牺牲在阵地上。战后,在追悼会上,团长对着烈士的墓碑大声喊道:你们是人民的好儿子。
我想,今天我们党为什么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就是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弄颠倒了,“人民的儿子”少了,“官老爷”多了。“从群众中来”的干部不少,能真正“到群众中去”的人可就少多了。干部缺少的不是群众路线的理论,缺少的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