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经常看到有些人总是将食指与中指分开,形成一个“V”字形,用以表示必胜的决心。另外许多年轻人在合影时,也喜欢打个“V”字形手势。对于这种手势的起因,很多人只知道其源于法语、英语中表示胜利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并不清楚这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进行心理战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西欧多国相继沦陷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当时,有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利用地下电台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每天从英国对比利时等国进行广播,号召奋起抗击德国侵略者。

1940年初的一天晚上,其在广播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以“V”字符号作为必胜的意思,建议人们在德军的占领区内到处书写“V”字,以表示抗击法西斯必胜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后,这一建议得到了比利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在比利时的首都、城乡、村镇的街道上、墙壁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营房内外的墙壁上也时有出现。

后来,“V”字运动不胫而走,传遍了欧洲各国。亲朋好友见面时,都要先伸出手指比划个“V”字,心照不宣地相互表示要团结一致打倒法西斯。后来,不但妇女们的胸针出现了“V”字样式,而且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时也非常喜爱打“V”字手势。

在“V”字运动的影响下,欧美的反法西斯运动如火如荼。在波兰、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国,游击队几天之内就组织起了成千上万人与德军展开斗争。每到星期五夜间11点钟,“不列颠上校”就会从伦敦发出指令,告诉各地的游击队谁是德国侵略者的奸细。于是,被指定为德军奸细的人就会很快失踪,其尸体上还会标上一个大“V”字。

“V”字运动的高涨吓坏了德国法西斯头目。他们对占领区内“V”字运动的参加者大肆捕杀,并任命特务头子专门负责镇压“V”字运动。但是,在几个月后,有的杀人魔王却死于“V”字军的枪弹之下。

对于“V”字的巨大历史作用,人们在战后仍旧念念不忘,并逐步将其扩展到需要表示胜利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