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北唐山遵化市的铁画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铁画这一古老的画种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遵化铁画,又叫铁花,是满族人铁制工艺美术品,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遵化铁画的创始人,也就是第一代工匠叫洪日生,是浙江绍兴人,清初时从浙江到北京任官。康熙二年(1663年),清东陵开始在距离京城125公里的今河北遵化境内修建。雍正元年(1723年)4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雍正谕令康熙皇帝第十四皇子爱新觉罗允禵看守皇陵,洪日生也被这个十四阿哥带到了遵化,并且从此定居遵化马兰峪,自此铁画也就被带到了遵化。

遵化铁画自成一体,在遵化极为流行,颇受各界人士青睐与喜爱。自洪日生这一代起,铁画就代代传承不息。洪鑫属于洪家第七代,是遵化铁画第四代传人,现居住在遵化市马兰峪镇。今年夏天,我慕名来到洪鑫家中,亲眼目睹他制作铁画的工艺过程,并听他讲述铁画的发展历程。

    洪鑫今年44岁,眉清目秀,修长的身材略显消瘦。走进屋里,只见写字台上放着几张铅笔勾勒的图画,还有一些被剪裁过的薄铁片,这就是洪鑫进行铁画创作、制作的地方。环顾四周,墙上悬挂着已经装裱完毕的老虎图案《雄风》、大虾图案《与时俱进》、奔马图案《八骏图》、雄鹰展翅《大展宏图》,彩色的大公鸡图案《金鸡报春》和有牡丹花与彩蝶的《蝶恋花》,还有《松鹤图》《宫廷女人》《迎客松》等等。

    洪鑫介绍说,前辈洪日生在北京当官时,开办了自己的铁画作坊,作品非常受皇族的喜爱,铁画每年的销量特别好,大部分供给皇宫和一些大臣。这样,洪日生结识了不少皇亲国戚,其中十四阿哥就特别喜欢洪日生的铁画,这也为铁画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铁画大胆地融笔墨艺术和精湛的炉锤焊接手艺,名噪一时,被康熙皇帝称为绝技。后来皇家的十四阿哥来到遵化看陵,我的祖上便也跟着来到了这边。”洪鑫提起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很是兴奋,“若是往上追溯,那时的铁画制作工艺还是老式的,比现在要烦琐多了,一个作品需要反复捶打铁片,直到出现需要的形状和立体感为止,真的是要千锤百炼。”洪鑫18岁正式学习铁画制作,并且有了自己的作品。“我们的铁画制作是家族式传承,而且每代只传一人。众多购买者都是慕名而来,在父亲那一代,还曾出口到国外。”

    铁画的制作过程是先构图、做模具,再把图案沾墨印在铁片上,然后经剪裁、捶打、焊接、整形、喷漆等系列工序,最后装裱,一幅立体感极强、黑白分明的铁画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因为全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非常耗时,比较简单的也要几天时间才能真正完成。“经过长年技术改良,铁画的风格从粗犷演变为细致,而且凡是画笔能画出的,都可以表现,章法布局最接近传统的水墨工笔,颇具古趣。”洪鑫说。

    遵化铁画风韵独特,一般借鉴中国水墨画的画技画法,成为融民间剪纸、木刻雕塑、水墨工笔等多种技艺于一炉的美术工艺品,铁画黑白分明、轮廓清晰、豪放大气,线条疏密有致,风格素雅大方,既有传统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又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是“以锤代笔,以铁作画”的热锻冷作、糅铁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画面,成为能独立成画的欣赏艺术品。铁画的种类很多,木石、山川美景、花鸟鱼虫,凡是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展其风韵。洪鑫说,在众多题材中,他最喜欢的是“骏马”“寿星”和“婴戏图”这类的作品。

    遵化铁画选材非常讲究,它精选马口铁和铅丝,根据画样进行剪裁、折叠、锤打、造型、焊接、烘漆等工序,借鉴国画的章法布局,吸取民间剪纸、木刻、花丝首饰的工艺技术制作而成。铁画的制作十分复杂,又十分精细。它的材料大都是一些毫无光泽的铁板,要以锤代笔,把铁板敲出大致的形状,再精雕细琢,一锤一锤地把铁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一些修饰物。最精细的工序要数焊接了,它的焊接不同于一般焊接,而是用纯银加上一些铜粉,一点儿一点儿地焊连,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这还不算完,打制成形的铁画还要去喷漆。将要喷漆的铁画先是经过酸水清洗,去锈,再喷上黑漆。待漆干后再将其钉到白色的底板上,这样一幅铁画才算制作完成。”洪鑫说,在1977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遵化铁画受到了一致称赞,郭沫若对其极为赞赏,写下了“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的诗句。

    如此精美的铁画,每幅作品问世后,洪鑫都爱不释手。“那是一种从心底的喜爱。”洪鑫说,他膝下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20岁,儿子6岁。已经读完初中的女儿正在和他学画,他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够继承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