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是美国最大、隐藏最深的情报机构。从华盛顿特区驾车前往巴尔的摩,途中会遇到一个醒目的标志,示意要转向米德堡——美国情报界的机密心脏国家安全局(NSA)坐落于此,人们将它称为“秘密之城”。

水门事件后露“真容”

1952年,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签发行政令,组建NSA。在上世纪大部分时间内,NSA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刻意保持着神秘性。其建立的文件被当作国家机密保存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部员工都戏谑地说NSA的英文缩写应该是“没有这个机构”。

冷战时期,NSA的活动几乎没人知道。活跃在美国谍报“公众领域”的,只有CIA和FBI。

美国CIA老“谍星”托尼·蒙德斯曾经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苏联克格勃互相监听“斗法”:1989年春天,中情局派特工在克里姆林宫地下埋设了窃听器,专门用来监听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通话,由此掌握了大量绝密情报;而克格勃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下的窃听系统则有几层楼的规模。

NSA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始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丑闻。尼克松由于在竞选对手办公室内安装窃听器,酿成丑闻黯然下台。事后,美国国会组建了调查组,在披露了CIA大量不当行为的同时,也公布了3起NSA对美国公民的非法监听。

2005年,NSA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美国媒体2005年12月就曾经披露,NSA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监听美国人打向他国的电话。欧洲议会也曾经调查NSA全球网络,是否监听普通欧洲人的手机电话,为美国公司提供商业情报。

鼎盛时总部有9000员工

此时,NSA的庞大帝国逐渐浮出水面。美国人发觉,在网络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NSA才真正成为谍报巨头。

一些情报专家都认为,在越战之后的一段时期,NSA总部拥有高达9000名员工,如今由于经费削减,员工只有5000名左右。不过,在规模和资金预算上仍然比CIA要充足。

调查记者詹姆斯·波姆福德在《秘密团体》一书中写道,“(NSA)这里是地球上超高效计算机、高级数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最大的聚集区,比任何一个美国政府部门都缺乏政府和国会的监督,雇员不会告诉伴侣自己真正在干什么,即使退休之后也闭口不谈”。

波姆福德在书中描述,NSA的信息存储量接近“没有底线”,拥有相当于5万亿页的信息,如果是纸张的话,加起来会有241公里厚。据报道,NSA在全球都有监听情报站,甚至在美国军舰、飞机和卫星上也设有情报站,每半小时可以监听100万份通讯信息——包括电话、电子邮件和电台信号。

相对于更依赖发展线人的CIA,“信号情报”是NSA的看家本领——电子窃听和盗取密码。但是,这也并非百试百灵。如今,即使是贩毒分子,也会使用密码来打电话。据称,NSA没有成功获悉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的消息,就是因为印度将军们使用了电子密码电话。

据《今日美国》报道,NSA总部安保严格,可以说是美国情报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它利用卫星系统和其他手段进行监听,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它破译通讯电码将结果向重要官员上报,比如总统或者五角大楼。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在NSA有1.7万个停车位,超过5公里的街道,还有自己的保安力量。通过电话的分接线、在电脑上安装bug截获电子邮件信息,每天“秘密之城”都会收到数以百万计的信息。美国海军潜水艇在海底安装NSA的窃听站,那里是海底通讯电缆的必经之路,因此成堆的电子讯息流入NSA。

2006年,媒体爆料出一些主要的通讯公司为NSA提供超过10亿条来自于用户电话和电子邮件的信息。

要升职就来TAO

NSA一直负责监听包括电台广播、通讯、互联网,尤其是军事和外交的秘密通讯在内的工作。最近被斯诺登曝光的定制入口办公室TAO,更是其中的情报翘楚。

据《外交政策》报道,定制入口办公室TAO的公知度非常低。关于TAO的一切都是高度机密,甚至在NSA内部,人们对TAO也是遮遮掩掩。据一位熟悉TAO的美国高级国防官员称:“当局相信,对于TAO,人们知道得越少越好。”

但是,在NSA官员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若想晋升或被认可,应尽快转到TAO部门。熟悉TAO的美国高级国防官员称,NSA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TAO就藏在NSA总部大楼内,并与NSA其他机构隔离开来,甚至对于许多国安局内部人员来说,TAO都是一个谜。

TAO涉及的工作特别敏感,要想进入该机构工作区需要接受特殊安全检查。TAO装潢风格属于超现代主义,有武装警卫看守,只有输入6位密码加上视网膜扫描才能进入钢铁大门。

有消息人士称,2013年4月起,TAO由NSA信息保障指挥部副部长罗伯特·乔伊斯执掌,目前该组织是NSA整个通信情报理事会内部最大、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部门,由超过1000名军事及民间电脑黑客、情报分析员、目标专家、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师和机电工程师等人员组成。

这些操作人员每周7天、全天24小时轮班工作,夜以继日地寻找电脑系统漏洞,协助改善一些可能被国外恐怖分子利用的电信网络。

一旦这些电脑被锁定,电脑黑客就会借助自有软件设计师和工程师队伍设计的专用软件,通过电子手段侵入目标电脑系统,下载硬盘中保存的内容。

“棱镜”就是这样一步步完善,编织成一张秘密的监视网的。

监听神器

录音机。1955年,美国在柏林的特工人员会见一个东德的同行,美方没有遵守禁止记录谈话的协定,偷偷将录音机传声器藏在手表里,将录音机带到了谈话现场。没想到在谈话中录音机出了毛病,发出响声。而此时东德的人员比美方更尴尬,因为他以为是自己偷带的录音机出了故障。

中空硬币。这种装备叫做“情报秘密传递点”,是将情报信息放入一个装置中,可以携带情报信息。虽然中空硬币里的空间非常狭小,但间谍人员可以放置一个缩小版影印文件。1953年,一个间谍组织不小心将一枚中空硬币给了报童,当报童将硬币摔到地上时,放置其中的缩影照片露了出来。

石头发射机。2005年12月,俄罗斯特工在莫斯科郊外发现了一个伪装成石头的高科技通讯装置,并在“石头”附近发现了一名英国外交官。这名外交官走过“石头”时,通过掌上电脑收发由“石头”传来的信息。调查发现,这块“石头”显然是英国情报官员和在俄罗斯招募的间谍之间的秘密通讯工具。

树桩窃听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特工将一个窃听器藏在人造树桩内,种在莫斯科郊外一个树林中,用于窃听苏联导弹系统的雷达和通信信号。截获的信号被存储起来,再发射给从空中经过的美国卫星。

路灯窃听器。2010年,英国在路灯上安装微型高功率间谍麦克风以“聆听”市民谈话。这套窃听系统名为“Sigard”,被安装在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考文垂等5个城市的街道路灯上。这种窃听器和摄像头相连,一旦窃听器捕捉到行人激进的谈话,监控摄像头将自动对准声音源,通过变焦拍摄谈话现场。

间谍蜻蜓。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上世纪70年代开发了这个卫星无人机,这是美国第一架体积缩小到昆虫大小的无人机,通过微型的传感器,这只小蜻蜓可以帮助情报人员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不过和智能手机一样,电池是这款间谍机器的鸡肋。

小型无人机。这款无人机被命名为“无线网络空中监视平台”。机身长度为1.83米,重约6.4千克,无人机的特殊监听功能超强,它能潜入敌后渗透地面的无线网络,截获对手在无线网络中传输的各类密码,其中就包括移动手机的通话内容。

窃听丑闻与事件

“棱镜门”窃听丑闻曝光后,奥巴马政府如坐针毡,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为窃听自辩。实际上,“棱镜门”反映的是国家安全与公民隐私之间的斗争,其背后还有国家竞争的因素。除了“棱镜门”,美国、苏联、法国、印度、联合国等均发生过窃听丑闻。如何应对窃听,已经成为一道世界难题。

美国窃听逼总统下台。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专家介绍,他们潜入水门大厦是为了更换此前安放在民主党总部但是已经失效的窃听设备,不料当场被擒。经过两年的调查,“水门事件”终于暴露了尼克松在1972年利用非法手段赢得总统连任的政治丑闻。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在“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调查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涌现出“深喉”这样的神秘人物。此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时,便通常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的名称,如“拉链门”“虐囚门”。

苏联送国徽藏监听器。上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苏联克格勃与美国中情局之间的较量,可谓是间谍的“华丽表演秀”。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将窃取彼此的情报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在这样的特殊年代,“窃听”便成为谍战的关键“戏码”。克格勃曾经将一枚木质白头海雕国徽当做礼物,送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哈弗里尔·哈尔曼,国徽中间其实早被掏空,放了个共鸣器,它直接导致苏联对美国大使馆的情报了如指掌。当然,美国中情局也不甘示弱,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窃听国,他们每年用于窃听的经费至少有80亿美元,窃听技术当然也永远走在世界前端。当其他国家还只是把窃听器变成纽扣、钢笔或者皮鞋后跟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可以把跟踪器与窃听器做成一片阿司匹林以供口服。窃听技术上的超前,使得“冷战”结果显而易见,苏联的解体,与窃听不无关系。

罗斯福被斯大林“特别关照”。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被东道主苏联安排在利瓦迪亚宫下榻。这里曾是俄罗斯沙皇的避暑胜地。可是罗斯福不会想到,苏联秘密警察和国外情报机构(NKVD)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密密麻麻安装了各种尖端窃听设备,美国代表在室内所说的一切尽在苏联人的监听范围之内。

联合国马桶长“耳朵”。联合国越来越成为国际情报机构搞侦察和情报的对象。2004年12月16日,瑞士法语电视台TSR披露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大楼会议室里挖出了一个极先进的窃听器,而这个会议室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团都用过。据专家分析,这套装置是俄罗斯或东欧国家设计和制造的,从外形尺寸来推断是三四年前的产品,因为“现在市场上卖的窃听器要小得多”。报道说,这是冷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在联合国系统发现类似装置。对于联合国机构被窃听,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和一些联合国官员都曾公开揭露过这一情况。加利说,窃听确实在联合国很常见。不光在办公室和汽车上,就连纯属私人空间的卫生间抽水马桶上,“耳朵”也无处不在。

法国拿破仑墓底是间谍窝。据英国媒体披露,在拿破仑陵墓之下,有一个秘密的地堡,在法国密特朗政府时期,有多达400名秘密警察在那里监听数万政治人物、作家和名人的谈话。据悉,在密特朗政府时期,这位法国总统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在爱丽舍宫总统府设立了一个主要由情报安全官员组成的小组,通过窃听等一系列秘密行动,来确保关于密特朗自身的一些秘密不被外界所知。向法国公众揭开这一窃听秘密地堡神秘面纱的,正是执行这一窃听任务的法国情报单位“内部控制组”的前负责人皮埃尔·沙鲁瓦。他在接受法院质询时承认,为了执行由爱丽舍宫直接下达的窃听命令,拿破仑陵墓下的地堡被改造成了地下监听据点,有多达400名秘密警察在那里开展工作。沙鲁瓦承认,在他主持GIC工作的16年中,秘密警察在拿破仑陵墓下的监听地堡中向爱丽舍宫总统府提供了总计5万人的窃听对话记录。

印度财长遇口香糖窃听器。“嚼过的口香糖顺手粘在桌下,再按进去一个小型窃听器”,这似乎是某个好莱坞间谍大片中的场景,然而印度政府怀疑这是发生在该国财政部长办公室的真实事件。印度财政部长普拉纳博·慕克吉2011年6月21日证实,多处口香糖痕迹在他与多名助手的办公室桌下被发现,这很有可能被用来固定窃听器,以便获取有关印度经济的机密信息。“口香糖门”在印度政坛引起轩然大波,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和情报委员会负责人也卷入论战之中。除了“口香糖窃听案”,印度政坛还爆出过多起窃听丑闻。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情报机构从2007年就一直在窃听4名高官的手机通话。这些官员包括农业部长帕瓦尔、外交国务部长塔鲁尔、印度共产党(马)总书记卡拉特和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库马尔。由于被窃听的几位高官都涉嫌腐败,窃听案引发的腐败案震惊印度政坛。

联合国遭窃听事件。2004年2月26日,英国前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克莱尔·肖特对媒体披露称,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英国负责海外情报事务的军情六处曾经在政府的授权下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办公室进行窃听。她本人就翻阅过安南私人讲话的监听记录文件副本。

英国驻比利时外交官被窃听事件。2004年,一份泄露的英国外交部文件称,该国驻布鲁塞尔外交官的住宅遭到了窃听,电子邮件也被非法截获。

密特朗涉嫌卷入非法监听事件。2002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助手被控曾在1983年至1986年间对250位公众人物进行非法的电话窃听。1982年,法国秘密建立了“爱丽舍宫电话监听系统”。这一系统的初衷是预防恐怖事件的发生,但这一职能很快得到了“延伸”,而这一行动得到了密特朗总统的“理解与支持”。

27个监听器使“空军一号”计划流产。2002年初,媒体曝出中国国家元首的专机被检测出有27个监听器。此专机系从美国购买的波音系列,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空军一号”计划的流产。购买这架飞机的消息,是在2000年7月由新华社对外公布的: “日前,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公司和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已与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在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总部)签署了一架波音767-300ER飞机的购买协议,此架飞机经过进一步改型,安装贵宾舱后,将作为中国的‘空军一号’,成为中国国家元首的主要空中交通工具。”就在中外记者密切关注中国“空军一号”何时首飞之际,中新社发文称,中国情报官员在一架美国制造、准备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专机的波音767型飞机上,发现了27个窃听器…… 新华社也报道说,该架波音767飞机,是中国政府向波音公司购买,然后送到美国圣安东尼奥机场,由数家飞机工程公司进行内部装修。装修工程于2001年8月完工。9月,在飞机送达北京试飞时,中国官员发现飞机发出“古怪的嗡嗡声”,因而展开搜查,并探测出隐藏的窃听器。中新社报道说:“这些窃听器设计精密,体积微小,并且是由卫星操作控制,绝非在普通商店所能买到。”此后,有关这架波音767-300ER专机的消息就很少了,中国“空军一号”再无人提起。而时任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在回应此事时说,“如果确实有人要对中国搞窃听的话,我要说的是,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对中国进行窃听是没有必要的”。此事发生之际,正值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准备访华。但“窃听”并未影响到当时的中美关系。一个月后,小布什如期会见了江泽民。2005年,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应邀在华盛顿的“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演讲完毕,有美国记者就窃听一事发问,李肇星答道:“我们买什么,美国就应给什么。凡是没花钱的东西,我们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