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午,日头正烈。
乳山市夏村镇邵家村里几十名村民,在烈日下甩开膀子忙活着,短短10天时间,一个1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已见雏形。
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黝黑的皮肤,矮瘦的身材。他蹲下身子,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刚刚砌好的水泥,看着一天天建起的广场,老人浑浊的眼睛闪烁出欣喜的光芒。
老人叫邵本道,今年85岁,66年党龄。8月18日,他做了一件震惊十里八乡的事:将省吃俭用攒下的30.5万元全部捐给了党组织。全村百姓为感念老人的恩德,将这个广场取名为“本道广场”。
“这辈子能为乡亲们办点好事,满足了”
8月18日清晨6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催醒了邵家村村支部书记邵洪寿。门外,是邵本道。
“我要把我攒的所有钱都交给党,用这钱给村里办点事吧。”邵本道的话,让邵洪寿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邵本道生活非常简朴,平时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
“大爷,您攒个钱不容易,还是自己留着吧,村里不能要您的钱。”邵洪寿劝着老人。“我都想好了,一共三十万零五千,存单我送到村信贷员那儿!”老人话不多,语气却非常坚定。邵洪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30.5万元,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没有几家能存下这么多钱。他以为邵本道只是说说而已,但当18张存单摆在面前时,邵洪寿才真正相信,也彻底震惊了。这是老人省吃俭用的毕生积蓄呀!
捐款的事情在小山村一下子炸开了锅。村民们谁也没有想到,一位平时过日子细得“抠门”的老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邵本道的家在村东北的老房区,青石砖砌的院子和四间屋子利索干净。屋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什:灶台上放着一个锔过的面盆,盛水的舀子衔接处用铁丝固定着,残缺的茶壶也是用锡纸补了又补……老人家里,每一件物品都是缝缝补补。
村里的小商店离邵本道家几十米远,他一年也去不了几回,每次买挂面都是捡最便宜的那种。他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是一日三餐不超过三块五。村民们说,老人不抽烟不喝酒,好东西不舍得吃一口,抠了一辈子。
邻居们知道,他不缺钱,每月的退休金有3000多元,留着钱不花,还能把钱带到棺材里?大家纷纷猜测,却不知道邵本道早就默默立下志向:“这一辈子,能出份力为党组织、给乡亲们办点好事,也就满足了。”他要尽其所能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情。
“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
“我的钱都是党给的,我不给党给谁呢?”邵本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说道。他识字不多,却把入党誓词背得滚瓜烂熟。在他的炕头上,放着一本翻烂了的《新华字典》和一本乳山市委组织部2013年7月印制的《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学习手册》。“我这一辈子,最高兴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念着誓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件就是看着广场一天天建起来。”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高兴,源于他对党的深情。
1929年,邵本道出生在邵家村一户贫苦人家,父亲瘫痪后母亲离家出走。为了养活卧床的父亲和妹妹,8岁的邵本道出去乞讨,直到13岁时父亲去世。之后,邵本道还做过长工,靠吃百家饭长大。
但一句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共产党对咱百姓好,能带领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带着对好日子的无限憧憬,不到18岁的邵本道决心要跟着共产党。“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去!”由于个头小,连续四次他都被拒绝了。直到1947年春天,在他执着入伍的热情下,19岁的邵本道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炊事班战士。
邵本道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转战福建剿匪,头部还受过重伤。“他们就打炊事员。我想,我可不能死,兄弟们饿肚子就打不了胜仗了。”回忆着自己挑着一担伙食沿着山路一点点移动的场面,邵本道仍特别激动。由于表现优异,在参军的第二年,邵本道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54年,退伍回村后的邵本道投身到社会主义生产中。工作中不管在哪个岗位,脏活累活他抢着干,一干就是20多年。1985年,邵本道所在企业倒闭了,只能再次回村务农。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向组织讲条件、要待遇。相反,他变得更加严于律己。
60多年来,邵本道从未落下过一次党费。邵洪寿回忆,一次村里晚上开党员会,邵本道忘记拿党费,80多岁的他冒着大雨,当天晚上就把党费交上,谁也劝不住。
邵本道虽然少言寡语,但村里的乡亲们对他十分尊敬。因为他为人正直,做事讲原则、讲党性,在党员的标准上不含糊。前几年村里换届选举,有的村干部就到邵本道家做工作,希望他投自己一票。不论是谁,邵本道态度都非常坚决:“谁心里装着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我就选谁。”邵本道说,党员就是群众的主心骨,要站得直、行得正。
抱着这样的信念,作为村里党龄最长的老党员,每一次村里召开党员会议,邵本道一次不落,风雨无阻。邵本道家的相框里,镶着两张奖状,奖状虽然被照片覆盖着,但仍可看到上面的字迹:“先锋模范作用优秀党员”。
对于这些年代有些久远的荣誉,邵本道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
“只要是为百姓办好事,钱不够,我还攒”
邵本道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村民们说,这个老人闲不住,自己的事不上心,村里的事、群众的事却都挂在心上。他对自己什么都不舍得,对百姓却什么都舍得。
对此邵本道有他的逻辑:“我觉得共产党对老百姓好。我是党员,就也得对老百姓好!”回村这些年,邵本道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些事情,支持着村里的发展。
邵家村山路较多,由于年久失修,一下雨就坑洼不平,影响村民出行。邵本道就推着一个小车,带上工具,一锄头、一铁锨地填土,愣是修出好几条山路。当时的村支书看到这些,要给他些报酬,邵本道坚决不要,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邵家村有一条穿村河,河道虽宽,但因长年未整治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前两年在百年一遇的暴雨侵袭下,河水漫过河堤让不少村民家中被淹。河水刚刚退去,邵本道就在河道里艰难地割着河草,一直割了100多米远。不少村民受老人的感染,也纷纷趟进河道出一把力。
这不,当他看到周边越来越多的村环境整治得像城里一样,他就决定捐出全部积蓄,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尽些力。对此,邵家村村委将老人的捐款设立了专户,专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经过和老人商议,全体村民一致同意用这笔钱先建一个健身广场。
邵本道说,只要是为百姓办好事,钱不够,我还攒。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捐款也不难,难的是把毕生的积蓄都捐出去。心中有信念,万事何畏艰。邵本道用他的具体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的赤诚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