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和一般大学相比,无论从学员年龄构成、生活经历、入学程序、所学内容、学习目的及办学形成等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老年大学的学员,多是基本完成了对社会贡献责任后颐养天年的人员,他们入学不必在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学习任务后,像高考那样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只要符合条件,本人想学,报名即可入学,正所谓“大学大学,大家来学”;他们所学的,也不是要求很高的,系统性很强的专业知识;他们来学习,并不是为了将来安身立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是对自己人生的“重整”和“充电”。因此,对他们的学习如何掌程好分寸,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
既然是人生的“重整”和“充电”,既然是“老有所学”,“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那么在这样的学校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毫无疑义是重要的。然而,面对老年大学学员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笔者认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既要有知识传授,又不可陷入“唯知识论”。老师的任务并不在于让他们掌握多少专业知识,而在于更多地引导他们以知识技能为载体在学习中得到精神享受,而是在基本完成人生使命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退休不是结束,年暮并非无为,而是人生追求新的开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而是回归被自己有意或无意尘封了多年的精神家园,而是让他们感觉到在学习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引领学员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教学的第一要义和价值取向。
这样一些老人,三、四十年(从工作劳动到退休赋闲)左右,他们经历了人生的“暖色调”和“冷色调”,几十年的世事沧桑,奋斗拼搏、生儿育女、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太多的感悟和喟叹——他们需要梳理、倾诉和表达。表达的场所和方式当然是很多的,但老年人大学无疑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去处。
古人说“歌以咏言”,“乐也,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在声乐班里,学员们引吭高歌。尽管唱得并不算好,少数的甚至音都唱不太准,但对祖国的热爱、山川的赞美,人生的感悟和亲情友情的珍惜,表达得那样淋漓尽致、一往情深——这时,他们得到了崇高的精神享受和极大的满足!器乐班里,他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演奏,尽管水平不高、少数的甚至走腔跑调,但曲乐引载着他们看到了“花开花落”,面对了“云卷云舒”,回味了曾经的苦涩和甘甜,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他们在“歌以咏言”中同样得到了陶醉。舞蹈班的学员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原因,认真地说,是难得跳得好的,但是在一招一式的摹仿、三番五次的练习中,他们找回了年轻的感觉和逝去的青春,也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许多思绪和感觉,这种感觉很微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心理上的享受是与其他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在这里,他们达到了“舞以尽意”。书画班的学员在“正”“草”“隶”“篆”中驰骋,在水墨丹青中游弋,在“风”“骨”“神”“气”中下功夫。虽然说“丹青难写是精神”,不管作品是否很成功,但不书不快,不画不快的那种直抒胸臆的渴望和冲动,那种成就感溢于心头——他们得到了抒发,得到了满足,得到了享受。至于在诗词的鉴赏和写作中得到的精神享受,“诗以言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总之,老年大学的各门学科,包括太极、花灯小品、合唱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当中的精神营养以飨学员,让他们在学习某一学科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乐园,在其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二
既然崇高的精神享受应当是学员追求的主要目标,那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
(一)兼顾和分类指导原则
老年大学的学员,各人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往的工作类别、原有的文化基础、现在的接受能力、目前的生理心理状态、来学习的初衷和目的等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学习同一知识的同一个班里,学员的基础和能力是有悬殊的:有的是略知一二,来学习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有的是一无所知,来学习的目的是“启蒙”以便今后自己提高;有的甚至是“从众”心理使然,人家都在学,那我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报名学习。如果教慢了,教浅了,有的学员因“吃不饱”而大失所望;教快了,教深了,有的学员因“吃不消”而望而生畏;这都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员,好、中、差三种学员都要兼顾,要“抓两头、带中间”,找到一个大家都基本能接受的结合部。讲理论知识要深度适中、深入浅出,训练中要分层要求,训练过程要张驰有致。中间层是教学的重点,对吃力的要多作重点辅导指点,对基础较好的,在完成中间层的学习任务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指点,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学习二胡演奏《弓桥泛月》为例:这是一首旋律较简单,但要奏好却不容易的乐曲。在老师讲解了要求、要点和难点后就带着集体练习,练习一会后分组。对中等的,按基本要求(四音连弓、换把、回把)自己练习,力求通畅熟练。对好一点的,不但要求很快熟练,而且要把乐曲恬静、悠远、“浮光跃金”的水上月夜意境尽量表现出来。对差一点的,老师则需要老师带领他们先从音准、连贯练起,再到换把、回把,逐步向中间要求靠近。老师分类指导,轮流巡视。这样,三种学员都能得到提高,逐渐缩小差距。还可以让先“富”起来的学员带领其他学员“致富”,逐渐缩小三个层次的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宽松性原则
老年大学的学员大多数是在家赋闲的人员,但他们并不是什么事也不需要做的专职学生。身体状况、家庭琐事,照顾接送孙辈等等,使他们难以做到不缺席、不早退、不迟到。作为一个学校,当然要坚持组织纪律性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但作为老年大学学员的特殊性,在强调组织纪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宽松一些:有事可以迟到片刻,可以早走一会;教学进行当中上趟卫生间、续点茶水、突然有人来找耽误一下等等,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理解;程度好一些的学员,如果今天所学的内容已基本掌握了,认为可以缺一次课,那今天旷课一次也未尝不可(但是最好请一下假,而且这种情况不应当多)。然而,这种适度的宽松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度宽松,但学员必须高度自觉。否则上课时随便缺席迟到,课堂上旁若无人,随便出入,高声喧哗、我行我素,这对教和学都是会受很大影响的。
适度宽松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老师完全可以搞“对等式”教学,不一定像一般学校那样,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员则正襟危坐唯老师之为听。老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座谈式的教学方法与学员促膝探讨,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幽”上一“默”。这样,老师与学员“零距离”接触,就可以消除原先可能存在的知识层次和心理的隔阂,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精神上也得到了享受。
(三)辩证性原则
如前所说,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中切不可用“高标准、严要求”要求他们。我认为应当是“专业的标准,业余的要求”。
这个命题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所谓“专业”是要求老师传授的知识应当是规范的、科学的、正确的而不是随意或者是错误的。应当把正确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技法、技巧教给学员,并施以正确、规范、科学的训练。让学员站得高、看得远,领略他所学这个学科的概貌和较高境界,为进一步学习找到方向,看到目标。
但另一方面,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我们又不能而且也没有必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学员达到某个较高的层级。既然精神享受是主要的,那么让学员能知道这个领域的正确理论、要求和较高的境界,视野得到开阔就行了。至于水平,能到那个层级就到哪个层级,不必强求,只要学员在学习训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就行了。
例如:书画讲究的是“风、神、骨、气”,古人早就讲“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是很高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目标。老师应当引领学员去分析、感受好书画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邃远的意境和所使用的方法技巧。而在学员的习作中只要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只要有一定的意思和韵味就行。
再例如:学舞蹈的,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一定的对美鉴赏能力,一定的身体条件和一定的基本功,要具备节奏、动作、美感、表情等要素,以及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是对舞者的较高要求。而对老年大学的学员,只要让他们知道上述要求和要素,知道应怎样表现评价一个舞蹈,怎样达到应有的一种意境就行了。因为学员们已经不太具备舞蹈的身体条件,也没有多少基本功,所以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因“恨铁不成钢”而气馁。只要他们招式基本上对,节奏基本上正确,动作表情基本上到位就行,只要他们感到“舞以尽意”,这比什么都好。
又以学习诗词为例:古诗词要讲究格律、音韵、修辞、文采、意境等,即便是现代诗也要讲意象、意境、修辞、文采,而不是简单地把散文、口号断句排行。我们应当把上述知识介绍一些给学员,引导他们粗略分析格律构成,音韵安排,修辞文采的特点和表达的感情,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诗词是回什么事。但在他们习作时,又不必过分强调和苛求。如果把格律诗写成古体诗,把绝句写得像民歌,把现代诗写得像解说词、讲演稿的竖排——也不必在意。在肯定,鼓励他们的同时,还是要善意、适度地指出不中规矩、但也无伤大雅的那些地方。更多地是引导他们在炼字、修辞、意境和思想表达上下功夫,来表达心声。“诗以言志”,只要较好地“言”了“志”,形式就不必那么较真了。
人们常用“眼高手低”来形容目标和要求高但实际工作能力低的人。如果我们善意地把这个词语注入新的意思、作新的诠释的话,我则认为,老年大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正是这种眼要“高”,要专业,手可以“低”,水平可以一般的要求,这样来达到动机与效果,目标追求与实际绩效的辩证统一。
这样说来,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要有一定高度的专业理论水平,一定高度的专业造诣,足够的专业视野和经验积累,针对老年大学学员的特殊性,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于本人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有限,以上论述仅为一家之言,故难免偏颇,且浅显粗陋,更贻笑大方之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