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教育进入新时代,对老年大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云南保山市老年大学通过政治建校、平安立校、质量兴校、创新强校、文化活校五大阵地建设,坚持“多条腿走路”,推进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精品化、信息化,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养老平台,努力开创全市老年教育的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抓制度固根基,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市老年大学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以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学校科学化管理的水平,为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打下基础,筑牢根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运行机制。二是建立系科联系制度,强化管理责任。科学、规范、合理设置系科,同步建立系科联系制度,加强对班级的调研,及时收集学员意见建议,解决教学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强化教学管理责任。三是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章立制,对教师的聘任、管理、工资待遇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使学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四是努力构建高素质教师及班委队伍。一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管理。通过定期组织政治思想学习和培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二是实行对外交流参观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本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建立聘用教师制度、储备教师制度、师资骨干培训制度等,打造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四是努力建设能干事的班委队伍。在各班选举肯干事富有责任心的班长,进一步健全班委会,配合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
二、创品牌促发展,推进教学管理精品化
近年来,市老年大学始终坚持“市级精品办学、县(市、区)扩大规模、乡镇(社区)延伸办学”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紧扣时代主题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是围绕“三个最美” 打造三“霞”品牌。全方位努力建设“最美校园”,打造“云”霞课堂;让老年学员留下“最美记忆”,打造“红霞印象”校史展览室;引导老年学员争当“最美红霞”,打造“彩霞”志愿者服务队。二是实行师资骨干培训,建强队伍出精品。定期举办全市老年大学师资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挥市级老年大学龙头带动作用和特色课程优势,实现优质学科资源共享,为五县(市、区)和“家门口”老年大学队伍培养储备师资。三是推动“三站合一”,实现教学提升。设立名师工作站、“云直播工作站”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助推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四是创建“示范圈”,实现典型引路。推进以“办好一批教学示范班、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课、建立一批教学示范点、总结一批示范好经验、建立一批示范基地”为抓手的“五个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在每个县(市、区)创建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老年教育教学示范圈,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三、重创新求突破,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市老年大学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主动化解疫情给老年教育带来的影响。一是全面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发展。及时开通保山市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启动全市“云”霞课堂,并坚持一季一次“云”直播、一周一次“云”课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空中课堂”,同步推送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云南老年大学协会和学校自有教师录制的课程,实现全市教学资源共享,共有3万多名老年学员参与网上学习,极大地满足广大老年学员居家学习活动需求,为帮助他们抗击疫情、获取健康快乐增添了新选项。二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资源库。不断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师资骨干培训,并深入乡镇、社区教学实践锻炼,共培养6个专业180名老年学员骨干和16名后备力量,并评选出一批专家名师,切实发挥“头雁效应”,为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组建评审小组,对线上线下课程开展评选,经过精心制作优化,形成精品课件19个,乡土教材4份(包括:丁家寿老师的《纸花》和《折纸》、李促众老师的《书法教学辅助教材》、郭崇敏老师的《电子琴教材(简谱版)》),供全市教学使用,达到老年教育优质学科资源共享。三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形体系和体育健身系为试点,采取校外分片教学的模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全市共成立校外教学点12个,涉及时装、健身操舞等13个专业43个班,参学人数2500余人次;制定评选方案和标准,分别在五县(市、区)及市直单位创建了7个老年教育教学实训基地;组织举办“迎国庆 抗疫情 传家风”国画、诗词作品及微视频创作大赛,不断丰富学员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内容,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四是统筹推进四级老年教学体系建设。充分整合利用职业技术学校、乡镇党校、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大院以及教师、专家、志愿者等资源,按照“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标准要求,统筹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老年教学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实现市县乡三级老年大学全覆盖,村(社区)老年学校及教学点正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