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中国油画界泰斗级人物,他创作的油画《塔吉克新娘》,被油画界称为“新古典主义”开篇之作;肖像油画《青年女歌手》的主人安静而夺目,让人不禁联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的作品《毛主席全身像》,多年前就曾拍至2016万元的天价,可他仍坚持“作画不应卖钱”的理念,多次将画作捐给中国美术馆,成为口口盛传的一段佳话。


    为省钱报考美术院校

    靳尚谊出生在河南焦作一个书香世家,年幼时他常临摹连环画,画得既准又快。由于对绘画的 特殊敏感,成为他以后走向艺术之路的先导。

    靳尚谊小学毕业时来到北平。1947年,他考上北平私立“九三中学”。该校以美术教学见长,美术老师水平很高,靳尚谊特别愿意上美术课,但他始终没想过报考美术院校。一次,一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朋友劝他父亲:“你孩子对画画那么感兴趣,让他去考北平“国立艺专”吧,公费,又有助学金。”他父亲听后动心了,在父亲鼓励劝说下,靳尚谊萌发了报考美术院校的想法。“国立艺专”不是随便可以进的,但已快到入学应试时间,他只是匆忙准备了一下,便顺利通过了考试。

    1950年,“国立艺专”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建院的一年级学生。1954年,靳尚谊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的首届毕业生。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在这里度过少年、青年、中年以至老年,并在日后成为这所最高美术学府的掌门人。

 

    在“马训班”深造,与油画结缘

    靳尚谊至今记得他学生时代的院长徐悲鸿。作为院长,徐悲鸿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记得有一次,徐悲鸿到各教室视察,靳尚谊素描画虽比较细致、准确,但有些死板。徐悲鸿当场指出并予纠正。这件小事,让靳尚谊明白了素描的要求,这也是他与徐悲鸿大师的惟一一次接触。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是靳尚谊在中央美院四年大学生活中极重要的体味与感受。而真正让靳尚谊在油画上找到感觉的,是在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指导教学的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里。“马训班”的目的是培养中国高等美术学校的油画师资力量。对于现今很多人诟病苏联油画的正统性及马克西莫夫的水平等问题,靳尚谊多次严肃指出:“马克西莫夫也许不是当时欧洲最顶级画家,但他确是一位优秀的青年画家兼优秀教员,他第一次完整地向中国介绍了欧洲绘画一整套标准和程序。这段学习纠正了我以往对绘画的很多认识误区,我的油画基础就是当时打下的。”

    从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始,靳尚谊通过《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长征》等“革命历史画”,展示了艺术才能和用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抱负,进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行列。

 

    在教学中探索中国油画之路

    谈到自己的成长,靳尚谊强调:“我的历程跟别人不一样。”

    从1957年研究生毕业到担任中央美院院长,这段时间是靳尚谊艺术人生最长的一段时期,也是他对艺术探索最艰辛、最有成绩的一段时期。

    靳尚谊第一次登上讲台就意识到,执教对于年轻的他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学期间,他边上课,边自己研究、实践。从1959年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作任务《送别》,靳尚谊参与了大量“红色”油画创作,而《送别》是他那个时期的优秀之作。他的许多名作,产生于这个时期。

    1978年,靳尚谊被任命为中央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在靳尚谊及有关领导努力下,将被“文革”破坏的教学制度恢复了起来。虽然靳尚谊本人并不愿意进入领导层,但他以个人出色的实力及魅力,最终挑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重担,这无疑是中央美院的一件幸事。

    1983年,靳尚谊创作油画《塔吉克新娘》,这标志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的开启。从上世纪80年代始,靳尚谊开始潜心研究中国油画的发展路子。他认为:油画艺术虽然发源于欧洲,但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有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想攀登艺术高峰,就必须在吸收大师营养的同时,立足于民族土壤。中国油画艺术必须以西方油画为基础,同时把中国水墨写意性和油画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画风,形成中国油画风格。

    靳尚谊的美术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印记,也反映亲历历史者的感怀。他的作品既刻画人物精神面貌,也结合背景环境的典型特征,深刻表现出追求中国文化意境的探索,构成人与空间的统一和情景交融的新境界。至今人们依然对他的《青年女歌手》津津乐道,不禁让人联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质朴安静,扎着简单马尾辫,眼神泛着光彩,这正是该画最具魅力处之一。这幅画不仅能显示作者深厚的造型功力与熟练的绘画技巧,还能显示出他捕捉并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过人本领。同时作品的背景处理也别具特色,它选取宋代山水画大师范宽《雪景寒林图》,将北宋山水与现代人物通过西方油画手法,奇妙地融为一体,使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联系,通过微妙色调的把握、虚实节奏的控制,处理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使典型环境与典型形象达到空前统一。

 

    为领袖画像,一个时代的记忆

    靳尚谊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不仅肩负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更推动了中国油画以崭新面貌和独特风格屹立于中国美术发展史长廊,尤其是他的许多历史名作,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用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抱负。

    靳尚谊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大量人物肖像画上,在当代画坛,他是位以油画肖像为专攻的画家。1967年,靳尚谊接受某单位邀请,为某大礼堂绘制《毛主席半身像》。起初,这幅作品并没有署名,大家不知道它竟是大画家靳尚谊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该单位搬家时将此作品遗弃。不久,知道内情者顺着线索寻找,终于把它从废品堆抢救了出来。

    靳尚谊经仔细辨认,认定它确系自己作品,不仅与这幅《毛主席半身像》合影,还在作品背面补签大名。从市场角度看,这幅《毛主席半身像》一旦得画家本人确认,其市场价起码上升到数百万元之巨,与没有鉴定的作品比,简直两重天。据收藏家讲,靳尚谊没收取分文鉴定费。

    综观靳尚谊先生艺术实践,他创作过许多革命领袖画像,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毛主席画像,而且多是为博物馆展览而创作。比如,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送别》;196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水粉画,与伍必端合作;后转为油画,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61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十二月会议》;1964年参加第三次全国美展的《长征》;1966年为展览公司创作的《毛主席在庐山》;1969年创作的《毛主席在炼钢厂》;1970年为平型关纪念馆创作《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和林彪》;1972年临摹董希文《开国大典》和《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与侯一民等合作);1976年为军事博物馆创作《毛主席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等。

    靳尚谊的这些红色题材作品,在当时获得了广泛反响,时至今日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为新中国美术历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捐赠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靳尚谊早年画作命运多舛。《登上慕士塔格峰》在“马训班”毕业作品展结束后,保留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后因中苏关系恶化,院方将画折叠着还给靳尚谊,结果该画最终被毁掉。1964年,他完成《踏遍青山》创作,该画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颇得好评并参加全国巡展。后因“文革”原因,这幅油画最后不知所终。

    现在,靳尚谊画作越来越受到收藏界关注。上世纪90年代起,靳尚谊就把最好的作品陆续捐给各地美术馆,他惟一的要求是接受捐赠的美术馆要可靠,能让画受到很好对待和展示。

据有关拍卖部门统计,靳尚谊超500万元拍卖价作品有8件,超100万元作品达34件,正是这位“千万级身价”画家,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素描共39件,成为一段佳话。

    对此,靳老的回答再次显示了他的朴素豁达:“我对钱不是很在乎。因为我们是从50年代过来的,一般生活过得去就可以。我很苦的日子也过过,改革开放后好多了。现在生活不错,工资也比较高……我认为捐赠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好的东西应该献给国家,为人民服务,让人民享受。”

    靳尚谊从来不是个只把绘画当作追求个人出路的人。他始终把个人职业上的努力与时代先进文化的使命自觉联系在一起,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立足民族文化土壤,成功地实现着外来艺术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在发展中国油画之路上一位实践家和学术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