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的离休干部孟一蒙,在革命老区江苏省滨海县知名度很高,知道的人们都夸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孟一蒙助人为乐长达60年,捐出爱心款20多万元,实物30多车,义助超百人,地域横跨全国13个省、市。

 

48200元爱心捐款,洒向了4个“干孙女”

 

2013年1月30日上午,孟一蒙冒雪来到了位于江苏邳州市碾庄镇韩庄村的韩广正家,看望一个10个月大的小女婴。这是52岁的韩广正收养的一个患有脑瘤、急需做手术的女弃婴。看到报道的第二天,孟一蒙就冒着严寒驱车来到邳州寻找该户人家,结果由于人生地不熟,未能如愿。回家后,孟一蒙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这次他再来的时候,首先向邳州电视台新闻中心求助,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韩光正的家。能为挽救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做点事,他觉得很欣慰,这次他带来了4600元的捐款。尽管这名身患重症的女弃婴现在不足一岁,至今连个姓名都没有,可孟一蒙早已把她视为自己的第四个“干孙女”了,他常打电话给老韩询问孩子的情况。

2006年3月,孟一蒙从报纸上看到云南昆明的环卫工人胡同开多年先后收养21个被遗弃孩子的报道。胡同开生活非常清苦,老婆不同意胡同开收养孩子,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年过半百的老胡靠当环卫工人和捡垃圾维持生计。尽管日子过得很苦,可他依旧痴心不改,收养了女弃婴胡晶晶。胡同开身患重病,急需治疗,可是为了照顾胡晶晶,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苦苦支撑着。读了这篇报道,孟一蒙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即给胡同开汇去了2000元。那年中秋节前夕还专程赶到昆明去看望胡同开和胡晶晶。滨海到昆明有2500多公里路,为了节省路费,他坐了一天的汽车到南京,又坐四天四夜的硬座火车才到昆明。因为只知道胡同开住在联盟镇,并不知道确切住址,孟一蒙乘坐摩托车在联盟镇附近绕了三个多小时,找到胡同开的住所的时候已是深夜12点多钟。他给胡同开父女俩带来了很多礼物,陪他们一起欢度中秋佳节。临别前,孟一蒙还跟胡同开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承诺每年承担胡晶晶抚养费2400元。

2007年3月,孟一蒙不远千里来到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看望收养14名弃婴的拾荒好人姚义德和他收养的女孩姚春雨。他不仅给钱给物,还签订了每年承担2400元抚养费的协议书。现在,姚春雨已经上学四年级了。同年5月,孟一蒙又来到上海市崇明县港西镇新港村,看望收养5名弃婴的顾惠民和他收养的残疾女孩顾逸飞,签订了每年支付2400元抚养费的协议书。同年7月,得知上海沪剧名角赵志刚通过义演筹集善款16万元,让顾逸飞住进了上海华山医院,施行脑肿瘤切除手术,孟一蒙风风火火赶到华山医院,送来了营养费和滋补品。

孟一蒙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与接收帮助的“干孙女”们进行情感交流、沟通,鼓励她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争做生活的强者,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的明天。孩子们的来信,他都当作宝贝一样收藏着。

 

一副古道热肠,看到谁有难处总想帮上一把

 

1952年3月,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通信队指导员的孟一蒙,了解到山东籍战士小王因为给妻子治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时,他就从津贴费中拿出8元钱送给小王。因为小王妻子家庭成份不好,他还因此受到排长批评,说他“阶级立场不明确”。尽管如此,孟一蒙仍坚持悄悄帮助这名战士。

1954年1月,孟一蒙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小关村二组20多个农户只有一头耕牛,农忙时节,用人力拉犁耕地,非常辛苦。他当即拿出180元,帮互助组购买了一头大水牛,而那时他当时每月工资只有74元。1955年,孟一蒙又拿出160元,给小关村购买了一台双轮双划犁,1956年互助组改为合作社,孟一蒙花费500元,从新华书店买来以连环画为主的通俗历史读物,直接送到合作社,丰富社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957年3月,孟一蒙得知合作社干部到县城开会,往返40多公里都是步行,非常辛苦,拿出180元托人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后又掏钱100多元,请人用铁皮制做了罱泥船,送给合作社专门用于积肥造肥。1958年3月,孟一蒙从部队转业到浙江省孝丰中学担任副校长。那时候,学校经费紧张,他就自己出钱请来电影放映队,为学生们放映电影。他还经常向困难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补贴他们的生活费,仅两年时间向50多名学生捐助1500多元。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镇是红军上井冈山革命圣地整编的地方,整个小镇没有建一座桥,多年来乡亲们进出山沟很不方便。孟一蒙知道后心里感到沉甸甸的,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怎样才能帮助到乡亲们呢?凭他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啊!突然想到,何不找当地的党组织呢?打定主意后,马上动笔向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并随信汇出了自己的2000元捐款。在孟建柱的亲自过问下,吉安市政府一名副专员亲自到实地考察,现场办公,落实施工方案,2009年10月,一个困扰乡亲们多年的出行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投资几十万元新建的红军桥,不仅建起了乡亲们的往返深山沟的“快捷通道”,也架起了连续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接到大桥通行报喜电话的那一刻,孟一蒙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和高兴的泪水。

2006年5月,滨海县东坎镇孟舍村青年志愿者刘猛因遭遇车祸,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在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滨海电视台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孟一蒙看到报道后第二天就到医院捐款2000元,在孟一蒙的带动和影响下,爱心人士先后捐款1万元,刘猛最终脱离了险境。

 

坎坷生活,乐观面对;博爱施善,一生追求

 

在孟一蒙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他用豁达宽广的胸怀和超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孟一蒙的老伴赵建娣早年毕业于南京助产学校,两人于1961年12月喜结良缘。婚后,他俩相敬如宾,生育了两子一女,生活平静而快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造反有理的动荡日子里,担任新滩盐场人武部长的孟一蒙,反对造反派脱产串连,因此得罪了造反派头头,于1968年11月被当作“混进革命队伍里的阶级异已分子”,受到“停职审查、揭发批判、下放劳动”的处理。赵建娣被迫同他斗争、声讨,最终经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而精神失常。同时,因遭受体罚失去牙齿,腰骨受伤,精神分裂的病症不断加剧,虽多次住院治疗,但仍难以恢复正常,只得长期病休在家。

1969年10月至1970年元月,孟一蒙调任滨海县东坎镇综合社副主任,因为单位经济效益较差,他连续3个月未领到工资。为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孟一蒙将父母传下来的30块银元拿到银行兑换现金,又将妻子买的2斤蜜蜂牌毛线和一件黄呢大衣变卖现金,勉强维持生计。1983年6月至1993年,他的工资关系挂靠在滨海县塑料厂,由于工厂经营不景气,全家人仅靠在滨海县人民医院工作的赵建娣每月的固定工资维持日常开销。他转业回到地方后,工资级别30年没有上调,许多人常常为他鸣不平,孟一蒙却十分坦然,他常说,比起当年牺牲在战场上的“娃娃兵”,我已经很知足了……

尽管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但是孟一蒙还是十分热爱生活,他有很多自己的爱好。他每天花费三四个小时养花种草,最多时自家庭院里有300多盆花草,仅兰花就有50多盆,一年四季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还有30多盆梅花盆景,煞是壮观。他还喜欢爬山、探险,他经常到浙江的天目山,每次去都要前往东南天目的龙王山区,那里海拔1100-1300米。

孟一蒙很喜欢看书,床上、桌上、沙发上都摆放着各种书籍。他还有写诗的习惯,每当有什么感想,他就会在自家的书桌子上铺上白纸,一边吟诗、一边用毛笔书写下来,他已经写了3000多首诗了,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黄海鹤翁”。

自警自律,博爱施善,扶贫济困是孟一蒙一生践行的诺言。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各种非议,孟一蒙十分坦然地道出自己的心里话:“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博爱施善、助人为乐既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又可以给生命加一点宽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孟一蒙现在最大的心愿,他想成立“滨海县孟一蒙爱心团队”,把愿意乐于助人的爱心人士组织起来,打造滨海县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我们衷心祝愿孟一蒙的愿望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