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沧州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北京有一个清华学堂,是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那是爷爷对我们后辈的期望,是为我们家族编织的清华梦。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爷爷奶奶先后生育4个儿子,由于家境贫困,只有父亲读了几年私塾;老四完小毕业,算是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仰望清华,只是想想而已。

父亲由于识字, 20岁出头就参加了抗日武工队,转战南北。新中国成立后,把我们一家带到了武汉。他深谙知识的重要,鼓励我们好好读书,争取到北京上大学。

我们这一代,学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但我们兄弟姐妹读书时,时逢文化大革命停止了高考。只获得了大专、中专文凭,算是圆了父亲的大学梦。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政治形势越来越好,重视知识、重视教育蔚然成风。第四代也更加刻苦努力,珍惜大好的学习机遇。1993年秋,我到北京参加培训,参观清华大学校园时,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研生,可以推荐保送到清华读研究生。希望寄托在读高二的儿子赵纪军和他的弟妹们身上。 

翌年9月,赵纪军考入具有保研资格的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我们希望他再接再厉,为家族争光。

赵纪军不负众望,本科5年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5年里,他不仅年年被授予三好学生称号,还被评为校学习特优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清华大学保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981010日上午8时,赵纪军参加了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专业保送研究生考试。当天下午7时他乘坐38次火车赴京赶考,因为保送必须参加清华大学的专业笔试。第二天,他连续奋战8小时后,结果以84分的高分与清华学子并列第四名,笔试过关。随后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朱文一亲自主持的面试。

19998月中旬,终于盼来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特快专递送达的录取通知书。至此赵纪军圆了我们家族的清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