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国京剧舞台上,仍活跃着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他就是孙正阳。在20世纪风靡一时的“样板戏”中的“样板”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正是孙正阳饰演反派人物小炉匠栾平。

梨园行里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丑角在戏中所起的作用,就像甘草,在中药方中不可或缺。孙正阳生于1931年,早年受业于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科,1949年,加入上海京剧院,与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等长期同台合作,技艺精进,在不断积累前辈丑角艺人舞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创新。他在舞台上演丑角已70多载,演出数千场,塑造了上百个丑角形象,被媒体称为“幼功扎实,文武兼备,嗓音脆亮,念白爽利,表演风格上对南北流派艺术兼容并蓄,形成了谐而不俗、清新洒脱的表演风格”。他戏路宽广,并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所演的人物“丑而不丑”,诙谐雅致,有“漂亮小丑”、“江南名丑”之誉。

改革开放之后,孙正阳几乎每年都到台湾及港澳地区演出,作为民间文化使者,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与台湾当红旦角、素有宝岛“梅兰芳”美誉的顾正秋有着不解之缘。当年他们师出同门,都在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的科班学艺,孙正阳学丑角,顾正秋演坤角。孙正阳与师姐在校多次同演《小放牛》、《拾黄金》。毕业后,孙正阳加入顾正秋的剧团,随之到南京、徐州、青岛等地巡演。1947年,孙正阳赴香港演出一个月,而顾正秋则率团赴台湾,随后两人天各一方。分别40年后,师姐与师弟再次联袂,在台湾、香港和大陆多次演出,引来人气爆棚,赞声不断。当年的老戏迷、时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老人也前来捧场,重温旧梦,大呼过瘾。

70岁以后,孙正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当代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身份,弘扬国粹京剧艺术。他参与了上海京剧院新创剧目《贞观盛世》的演出。这出戏是上海京剧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献礼剧目,编导演阵容强大,主角均由著名演员担纲,其中尚长荣饰魏征,关栋天饰李世民,孙正阳出演剧中三号人物长孙无忌。该剧演出大获成功,先后获得文化部“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成为十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之一。孙正阳也以他在戏中的艺术成就,获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近几年,孙正阳努力推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他虽年过八旬,但舞台风采不减当年。解放前,孙正阳曾多次与著名老生李少春合作演出,在菊坛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今,李少春过世,其子现居台湾的著名文武老生李宝春则接过父辈衣钵,与孙正阳同台亮相,2012年新春佳节,两位世交联袂参加上海大剧院“两岸流芳京昆群英会”,演出传统剧目《柜中缘》,孙正阳活蹦乱跳地演绎有点傻乎乎的哥哥“淘气”,一会儿耍赖哭闹,一会儿跳上箱子生气,再现了中国名丑的精湛演技。

梨园有句老话:学得多,会得多,艺不压身。孙正阳认为,丑角演员老傍角儿,要研究如何衬托主角,既要有戏,又不能抢戏。他主张丑角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会,除熟悉京剧外,还得熟悉各种地方戏。丑角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再创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势必阻碍艺术及自身的发展。京剧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艺术家,无不遵循这一艺术发展规律。孙正阳往往会根据自身条件,紧扣剧中人江湖卖艺的人物特点,将京剧开戏十三响全用在表演上:如耍鞭花、棍花、缠头、裹脑、跨腿、踢腿等,这些传统技巧能让戏出彩,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上海京剧院退休后,孙正阳在演出之余还广教学生,先后培养了来自国内外的十几名弟子。然而,他也有担忧,就是现在想学丑角的年轻人不多。为此,他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丑角。日前,上海京剧院举办了丑角专场演出,他的呼吁有了回声。孙正阳感慨道:“我进团到现在,还没有办过丑角专场,我得好好准备,带小孩子们一把。”他演出了《打城隍》《打花鼓》的段子。这些戏,武功难度很大,又唱又打,但他不顾年事已高,与小伙子们一样认真练功,以身示范,带好弟子。

孙正阳能永葆艺术青春,得益于他的贤内助——夫人筱月英。夫妻俩同为演员,一个唱京剧,一个唱越剧;一个是脸上涂了块白“豆腐干”的小丑,一个是脸庞清秀、俏丽活泼的花旦。当年,筱月英迷上京剧,为了吸收更多艺术营养,寻机向梅兰芳学习京剧《贵妃醉酒》,尝到甜头后,又就近在沪上拜师孙正阳。接下来,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艺术为媒,终成伴侣。家有贤妻,孙正阳受益匪浅。除了生活上的关心照顾,筱月英更理解丈夫。所以,她支持丈夫的艺术追求,他们的家就像健身房,孙正阳每天几次踢脚压腿跑圆场,还坚持在两个沙发上跳来跳去练轻功。家里乱一点,脏一点,她从无怨言。

2013年6月,为庆祝越剧改革70周年,83岁的孙正阳与82岁的筱月英在《舞台姐妹情》中同台客串表演。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情景交融,如梦如幻;戏里戏外,两情依依。他们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可谓珠联璧合,乐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