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本次三中全会,“改革”和“发展”成为两个高频词汇,其中提到“改革”59次,“发展”37次。全会指出,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重点,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推进时间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聚焦本次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令老百姓振奋的热点和耳目一新的提法?专家是如何解读这些内容的?

热点一:行政体制改革

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法治政府

 百姓心声:现如今,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有多难?数数那一个个需要盖的公章即可知晓。什么时候,一些政府部门真能变身服务部门,让前来办事的老百姓不再愁眉苦脸?什么时候,端坐在凳子上的一个个公务员能变身服务员,让老百姓体会一份被服务的感觉?

《决定》摘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专家解读: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资深媒体人邓聿文表示,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但强调政府公职人员对待民众要有群众观念,更强调要有现代行政理念,必须在服务民众中有负责的态度,真正以人为本,权力受到监督。而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亟须弥补和培养的,正是这种公共服务精神。全会明确提出本次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反映出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一些基层政府没有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有时手伸得太长,该管的事又没管好。有些官员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管理社会,与现在网络时代、微博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格格不入。就行政改革的内容而言,简化行政审批、合理划分职能、实施机构精简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相关改革,接下来的重点落到了地方。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关键也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的起点。改革的思路也是简政放权,但除了把权力下放给下一级政府外,更多是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在经济领域更多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社会领域更好利用社会民众力量。由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贴近老百姓,贴近民生,因此,地方行政改革的一大原则是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地方行政改革也会更多地强调决策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热点二:土地市场机制改革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农民心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将变为城市土地。这些年,修公路,建工厂,盖商品房,钢筋水泥开始侵占到农民身边。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乡亲们会不时在一起说上两句:“我的地没一百万不卖,不行吗?”“国家要发展,你抵得过么?”像很多村干部一样,杨建国有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十八届三中全会”,他指着电视问,“土地政策要变么?农村的土地可以更值钱点吗?”

《决定》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专家解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表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现有权利充分化。如土地承包期限从30年变成永久承包;二是给予更多的权利。比如给予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抵押权、转让权。如果实现途径是第二种,将引发极大的争议。在主张给予农民这些权利的人看来,目前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但它是个沉睡的资本,农民既不能用它来抵押贷款,也难以出租出借。如果授予农民承包土地抵押权,将启动农村金融市场。农民拥有对土地的转让权和处置权,最直接的影响是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将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也有望实现。城市建设用地供应会从紧张变成饱和,商业用地价格会降下来,房价跟着降下来。反对农民拥有这些权利的人则认为,这等于变相土地私有化。一旦农民获得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当前构成中国现代化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农村,就将失去目前的功能。9亿农民进城后,如果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也无法再返乡,他们就不得不成为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平民居住区的一员,而一旦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经济的、金融的或者其他各种必然会遇到的危机,这个规模庞大的平民居住区就将助推危机。这次全会《决定》给出的是第二种途径。因此,在给予农民土地转让权、抵押权、处置权的同时,必须保障农民离开土地在城市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热点三:生态文明建设改革

划定生态红线,用制度保护环境

 百姓心声:空气什么时候能变得清新?故乡的河流什么时候能恢复往日的清澈?这是当今老百姓的渴望。现在,许多地方由于过去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导致森林、江河严重破坏和损毁,大气和水质严重污染。今年以来,长沙的雾霾天数创历史新高。大街上佩带“防毒面具”的人越来越常见。和长沙一样,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常常被雾霾遮住了阳光,污染了空气。导致雾霾天气增多,除了机动车尾气污染,还有环保不达标工厂排出的污水。因此,治污、绿化,还人们青山绿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政府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

《决定》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专家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把制度上升到红线这个高度,说明制度的重要性与严肃性。红线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高压线,你若触摸高压线是要面临很大危险的。我们的交通法规规定红灯是不能闯的,这实际上是向所有的主体发出一个信号,既然是一个分开的红线,这个东西就不能碰,碰了你是要承担一定后果的,或者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有了这么一个制度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将起到一个强大的引导和威慑作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法制观念不是太强,如果一般性的强调法制,有的人还是找不到感觉,但你说这个地方是一条红线,他就知道这个地方不能碰了,用划定红线的方式来保护环境,非常符合我们国情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旨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制度密集出台,但大家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是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保障这一点,相关立法、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综合协调非常重要。一是从行动上落实。要让大家都知道、了解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方针政策,并把它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二是组织上要落实。要把这些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到一个一个的组织,一级一级的政府,一家一家的企业,一个一个的社会组织上面去,让每一级组织都承担它应有的责任。三是法规要配套。因为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有的要变成法律的话,实际上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是不行的。四是政策要配套。除了制定顶层政策,下面还有一些具体实施的细则要落实,这需要人财物条件的具备。

热点四:司法体制改革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基层心声:冤假错案层出不穷,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司法机关办案往往免不了受地方政府的牵制,个别党政机关负责人为了一己之私利,暗中打招呼干扰办案。如此种种妨碍司法公正的现象,让老百姓诟病。基层人民群众不得不发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何时能秉公办案、秉公执法,党政部门何时不再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呼声。

《决定》摘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全会提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意味着审判独立将成为司法独立的突破口,司法系统向垂直管理方向改革。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早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保障人权就已经写进《宪法》,但在党的重要决议性文件中,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还是首次。这是从党的执政角度,对人权司法保障提出要求。全会还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反腐中一项重要的原则。监督有多种形式,包括人大监督、群众来信来访监督、网络监督等等。此外,全会提出要“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今后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有望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同时巡视和派驻制度也会进一步细化。从今年6月开始,全国上下开始反“四风”。为落实反“四风”,中纪委近期连续发文,狠刹节日期间公款送礼歪风。有人顾虑群众路线是不是一场运动一阵风,《决定》提出“改进作风常态化”,意味着作风建设将持续下去。

热点五:社保制度改革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

 百姓心声:68岁的刘爹爹从省直机关退休后,养老金由最初的2000多元涨到现在的4300多元。在企业工作的老伴跟他同一年退休,养老金连涨10年,现在也就1700元左右。刘爹爹坦言,和机关退休人员相比,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涨赢物价。“在我的亲戚朋友里面,我的退休金算是中上水平了。”刘爹爹说。“这就显得很不平等。”刘爹爹认为,自己是机关退休的,而自己的老伴在企业退休,退休金为什么要低那么多?他觉得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应该改革。

《决定》摘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专家解读:“有人说我国的养老制度是‘双轨制’,实际上是‘多轨制’。”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成志刚认为,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采取的是退休制度,干部个人不需要缴费;企业职工采取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他两种方式就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的新农保制度。实际上,本次三中全会强调“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养老制度还有失公平,要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养老机制设想,需要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在内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何让养老制度实现可持续的公平?政府在制度设计方面应该更加科学,比如像《决定》中说的那样,重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并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接轨”,并且最好在并轨之后再考虑延迟退休时间等其他议题。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在初次分配阶段,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方式来推进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比如按贡献大小来分配,让垄断行业也参与到竞争中来;在再次分配阶段,切实让各项社会福利向低收入阶层倾斜,由此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让收入统计公开透明也可以促进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全会还提到,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方面反映出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存在不均衡和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决心。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还有待进一步重视和保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范围,同时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要进行有效监督。

 结束语:十八届三中全会引人关注的全面深化改革热点,除以上专家进行解读的五个方面之外,还涉及到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其中,“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等新提法,更是鼓舞人心,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实事求是又对党和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执政治国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会信心百倍、齐心合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