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乡僻壤留足迹  硕果累累映丹心

——广西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同志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

●覃盛裕  何世冰

 

去年春节前夕,笔者听说余达佳主任病愈出院回家的消息,便登门去探视。他瘦了许多,双眼眯缝着,耳朵也有点背了。但他头脑很清醒,记忆力惊人,话语流畅,精神蛮好的。面对这位老人,笔者一方面感叹人生难以抵制的自然规律,一方面回忆起他从事民族工作17年的艰辛历程。他那热情奔放的劲头,脚踏实地的精神,艰苦深入的作风,以及对兄弟民族的深情厚意,时时萦绕在笔者的心中,呈现在笔者的眼前。

1981年,余达佳同志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他听从党的安排,从梧州市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前往区民委报到。时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黄荣同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余啊!你是名副其实的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你不单是区民委主任咧!你还是各个民族自治县的‘民委主任’咧!明白吧!”领导的亲切接见,满含期待的话语,使他既深受鼓舞,又感到责任之重大,担子之沉重。他暗下决心:一定做好民族工作,闯出一条新路,不辜负党和兄弟民族的期望。

穷乡僻壤留足迹

余达佳心里明白:民族工作要走的路,不是笔直的平坦大道,而是边陲山区的羊肠小路;民族工作的地域,大多不是繁华都市,而是穷乡僻壤。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临其境,体察民情。

他报到以后没有几天,就带领区民委的一个工作组,前往“白裤瑶”族居住山区——南丹县大瑶寨,进行实地考察。

工作组爬山过坳,先后到了仁广、怀里、董甲、利乐等大队。他们在利乐大队的风水平、山垛、架金、五塘、东奉等生产队,走进每家每户,对瑶族同胞家里的情况一一了解。余主任带领工作组,在瑶寨公社考察了一个多月,对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建设瑶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长期以来,余主任带领区民委的干部,经常穿越在民族地区的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丛林莽莽之中。哪里最边远,哪里最难行,哪里最贫穷,哪里最落后,哪里就留下他的足迹。每一个足迹都渗透他的汗水和艰辛,饱含对兄弟民族的深深情结。他深入到巴马的西山、东山,都安的七百弄、三只羊,那坡的下华,龙州的弄岗……总之,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的贫困山区和61个民族乡当中的47个,他都亲临其境。耳闻目睹,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是:生产落后,收入甚微;生活贫困,穿盖极缺;家不像家,四壁空空;文盲众多,医院破旧;交通闭塞,饮水特难。他白天调查,含泪记录,晚上睡觉,难以闭目,这些景象如电影一幕幕地在他眼前出现。

硕果累累映丹心

余主任认为:足迹是脚踏实地的实践,心迹是解决问题的灵魂。光有足迹,走走过场,水过鸭背,无济于事;只有心迹,出谋献策,身体力行,才能打开工作局面,做出成绩。他呕心沥血地实践自己的观点。

 1981年1月,天寒地冻。余主任向自治区党政领导汇报南丹瑶胞严重缺衣缺被、难渡寒冬的情况。领导非常重视,责成有关部门,由区民委牵头,及时组织大批物资:7590床棉被、7800件衣服、3600床蚊帐、6000套衣服、12000件卫生衣。救济物品摆放在操场上,群众纷纷前来领取。分配那天,余主任和区民委的黄语扬、莫文军同志及南丹县、瑶寨公社的干部都到现场。余主任即席讲话:“ 这是区党委、区政府对瑶寨群众的关怀,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战胜困难……”给了大家热情的鼓励。余主任和县、公社的领导亲自给群众分发救济物品,场面十分活跃,群众喜笑颜开,千谢万谢党和政府,高高兴兴地把分得的物品挑回家。

余主任很关心瑶族干部的成长,尽力帮助当地干部解决困难,尊重瑶胞的风俗习惯。他在瑶寨调查期间,与瑶胞建立了感情。瑶胞把他看成是自己人,对他都讲心里话。

有一天,余主任听说附近一个小村有人举行婚礼,他很想了解瑶族的婚俗,就问身边的瑶族干部能否去祝贺,并叫其去联系。主人听说有上级领导来祝贺,非常高兴地说:远客!贵人来贺,多么难得,欢迎他们远道而来!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余主任一行手拿电筒照路,前往祝贺。新婚青年居住的是陈旧的茅草房,里面摆了矮窄的长桌,两边坐满了亲戚朋友,每位客人面前摆有碗筷和一只酒杯。他们边唱歌边喝酒,兴致勃勃,脸带欢笑。余主任代表同行祝贺新郎新娘婚姻幸福,白头到老。新郎新娘很热情、很礼貌地给余主任他们一一敬酒,大家都表示了心意,能喝的尽量倾杯,主人客人都很开心。

余主任听到个别人说:广西文化艺术上不去,是“刘三姐”之过,“刘三姐”该“退休”了。他认为这种言论是错误的,并主动与区文化局、区文联等有关部门联系,同壮族文化名人蓝鸿恩、黄勇刹等人,酝酿筹备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得到区党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覃应机主席还亲自作了专门具体的指示。1984年壮族“三月三”歌节在首府南宁人民公园举行,全区有十几个代表队参加,以歌为主,将壮族的抛绣球、吹八音、铜鼓、扁担舞、板凳舞和侗族、苗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融合为一体。歌手队伍浩浩荡荡、规模宏大,惊动整个首府,干部、群众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不少于10万人。覃应机、韦纯束、廖联原3位壮族领导人,带头唱起“开台歌”,与民同唱同乐,群情振奋。晚上,人民公园摆歌台,群众如潮水般涌进公园,盛况空前。国内外友人慕名而来,很得民心,深受赞扬。实践证明歌仙“刘三姐”千百年来扎根在民众心中,有人加罪于她,是不合理的。

广西民歌种类多,唱腔多。各少数民族蕴藏着大量的民歌,受到全国音乐协会名誉主席吕骥的好评,说它和壮锦一样美丽。余主任为挖掘、弘扬民歌的精华,积极倡议创办少数民族歌手班,得到覃应机主席的鼓励和热情支持,并以区党委、区政府的名义,正式下文批准实施。

1984年3月,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在武鸣壮文学校正式开学。学员来自10个少数民族,由当地选送。第一期招收学员87名。公费办学,独立招生,享受特殊政策。10年内连办4期,有187名歌手受到系统培训,效果十分显著。1986年5月,北京举办第二届无伴奏合唱节,广西派了40名歌手班学员参加,获得二等奖。节目还被选送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新华社等媒体作了热情宣传。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时乐蒙评价说:“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办学方向对头,办得好,在全国是个创举。”

1990年10月,在香港举办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受香港市政局的邀请,他们组成了中国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团,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等民族歌手32人,赴香港参加演出,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了4场,门票提前一个月被抢购一空,场场爆满,演出非常成功。

余主任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学生上高等院校读书的问题。他针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难、录取极少的现状,以区民委的名义,向区党委、区政府建议:在高等院校设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和高考适当加分,以增加他们上大学的机会;高等院校每年招生时,录取一定数量的预科班学生,学制一年,直升大学本科,按本科生待遇,一律公费,招生对象以少数民族山区、农村、贫困边境地区学生为主,适当录取汉族学生。同时,对少数民族参加高考的学生和父母在民族自治县工作的考生,分别给予适当的分数照顾。区党委和区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给予批准实施。从1982年至1992年,区内各高等院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4000多人,加上区外高校招收预科生,共计4160多人。使少数民族考生被录取的比例提升到31%左右。

1991年11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南宁举行。区党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要求办成一届具有厂西民族特色的民运会。怎样才能做到呢?区民委、区体委、区教委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会研究,挖潜力,献妙策。余主任长期在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了解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目,他积极建议把它们运用到民运会中来,如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的项目——壮族的抢花炮、瑶族壮族的铜鼓展演、儿童骑矮马表演,以及板鞋舞表演等。民运会开幕那天,百名白裤瑶同胞集体击打百面铜鼓,展示了铜鼓表演艺术;百名壮族男女儿童,骑着德保矮马进行童子军表演;壮族男女青年进行精彩的板鞋舞表演。这些体育节目,既强烈地反映广西民族体育的特点,又体现出很强的体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场面热烈、威武壮观、妙不可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当时坐在主席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看得津津有味,十分高兴,频频向小骑兵们举手致意。民运会结束以后,德保矮马走进广东、深圳、北京等城市动物园。不到一米高,妖娆、耐力、耐旱、性格温顺、灵活、易驯养的德保矮马,被推进观赏和商品市场。板鞋舞更是在全区推广,成为文体活动、旅游景点不可或缺的节目。

余主任在任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宗教委主任期间和离休以后,仍然依恋着边远的山区,怀念着各兄弟民族那纯朴、热情、厚道的品格。他经常旧地重游,旧友相聚。踏进瑶寨,这里的路好走多了,寨里盖有新房,饮水也干净多了,读书看病也方便多了。他重返那坡平孟时,原来那条破烂的小街,已铺上柏油路,两旁新建了许多楼房,学校和关口全是新的、壮观的楼房,一片欣欣向荣、焕然一新的景象。他回到隆林时,当年的老县长杨光华(苗族)等老民族工作者都来看望他。当余主任登上天生桥电站大坝,眺望浩大雄伟的工程时,他动情地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飞跃发展,国力逐年增强,才使民族地区旧貌换新颜,给兄弟民族带来了安宁和幸福。他触景生情,吟唱下面这首民歌:

云桂山峦崖连壁,红水河湾深亦奇;

愚公令下截江流,高峡平湖万峰立。

天生桥底水嚎嘶,只供鱼鳖得游弋;

今朝拦腰断苍龙,银星辉映万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