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56-1957年在共和国历史上是不寻常的年度,这是反差极大的两年:1956年春光洒满大地,1957年阴霾笼罩天空。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著名学者沈志华教授爬梳国内外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是“革命对象”还是“自己人”?

“这些留下或归来的知识分子,不管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和政治信仰多么复杂、多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爱国。不过,在执政者看来,这批知识分子毕竟是旧社会过来的,要让他们为新社会服务,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造。然而,这种改造也带来了一个不良后果,就是知识分子的普遍消沉。19561月,中共开始对其执政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执政党不把知识分子当作自己人,甚至还要作为革命对象,其结果无异于在‘自毁长城’。周恩来并非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他的报告也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从本质上对知识分子不信任的理念就决定了这次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不可能是彻底的。”

◇对党来说,为什么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是个难题?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引起了怎样的争议?

 

·东风压倒西风,苏共服从中共?

1957年,,毛泽东看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大好形势,是社会主义将要很快埋葬和取代资本主义的国际潮流。因此,他认为有必要采取更为激进的革命路线,鼓励和支持世界各国进步力量,与帝国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苏共二十大的路线已经不再适合新的形势需要,中共就必须站出来,挑起领导世界革命的重担。”

“毛泽东感到,中国要在社会主义阵营为首,唯一欠缺的就是经济实力,他早就憋着劲要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不过,毛泽东对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的认识,并没有超出苏共二十大文件指出的范围,所谓避免或少走苏联的弯路,也不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所质疑。毛泽东所要求的只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超过苏联,其方法就是大搞群众运动。”

◇为什么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倾向,举双手赞成,但又认为苏共批判斯大林在“原则上和方法上都是错误的”?

 

·“开门整风”:毛泽东决心整顿共产党

“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对于他所倡导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氛围中的整风运动,党内外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反应积极,虽然对鸣放还有顾虑,但普遍表示拥护和赞同。而在党内,大多数干部还是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否正确、是否适时有怀疑,不敢放、不愿放、不想放。党外传播迅速,党内传达迟缓,党外报纸反应强烈,党内报纸一声不响。”

“很多干部‘怕天下大乱;怕以后工作不好做,不好领导;怕放了毒草,群众会中毒’。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怀疑、抵触和反对的情绪更加激烈。很多人都质问:‘这个报告是否是毛主席起草的,是否传达错了’。有人说:‘过去听了传达毛主席关于合作化的指示,日日印在心里,今天听这个报告实在听不进去’。毛泽东看到,党内的思想认识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变化,甚至落在民主党派的后面。整风刻不容缓。”

◇在整风问题上,刘少奇与毛泽东与怎样不同的认识?毛泽东为何要提前“开门整风”?

 

亲爱的“家”人:如阅读该书更多内容,了解上述问题答案,请登陆家网www.lgbzj.com“家·资源库”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