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年近八旬的李纪源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开封二中毕业。他师从一个前清秀才出身的眼科著名老中医。50多年的岐黄之路,在探索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提高,为他赢得了“人民的好医生”、“现代白求恩”等荣誉称号。他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批被评为“在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纪源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问其退休后都做些什么,他一脸笑容地说:“尽孝,尽职,尽责。”他退休时,老娘卧病在床,作为人子,他尽心尽力地侍候在床前;尽职,因是眼科专家,常有病人慕名登门求治,他用自己的医术,全力救治患者;尽责,遇上有困难的人,他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为老人尽孝
1996年,李纪源80多岁的老母亲因骨折住进了郑州市骨科医院,岳母脑血栓偏瘫也正在郑州市二院治疗。为了照顾老人,他两个医院来回跑。按照退休制度,年逾花甲的李纪源本该退休,可是作为眼科专家,因病人和医院再三挽留,他还要上班。这期间,往往下班后先骑车去骨科医院看母亲,再去二院照看岳母,与爱人换班侍候老人。不久,两位老人出院了,他请来护工帮助照护。老母亲腿部多处粉碎性骨折,不能手术,治疗后生活也不能自理。星期天,李纪源用轮椅推着母亲逛商场,去饭店请老人吃饭,还推着她去公园晒太阳,和老人一起聊天儿。母亲为此很欣慰。可作为医生,他知道,这个岁数的老人粉碎性骨折,即便恢复了体力,能够独立行走的可能性也不大,剩下的时光,他将充当母亲的双腿。平时,他上班前,总是带着微笑,找来些风光优美的画册放在老人枕边,让她随时翻看。
为给岳母治病,李纪源多方打听名医验方,亲自为老人熬药喂药。照顾偏瘫老人,需要耐心细致。他在老人身边,总是主动做这做那,让护工歇会儿。在康复期间,他背着岳母上下楼,带她去康复医院按摩、针灸或理疗;还买来学步车及康复训练器械,耐心指导岳母进行训练。在亲朋和邻居眼里,他不但是个难得的好医生,更是个尽心尽力的大孝子。
为患者尽职尽责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眼睛,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里,恪尽职守,为患者解除痛苦,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光明,是他永远的追求。
母亲岳母相继病逝后,李纪源打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名声在外的他,无论如何也闲不下来。有许多病人在医院找不到他,就通过各种关系,直接找到家里,有时他比在医院里还要忙。在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中西医眼科研究所。办这个研究所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凡来这里就医的病人,一般的检查费、挂号费、量血压、视力检查等项目全部免费。为了减少病人的开支,一般眼病患者,他尽量用土单验方,还把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药方抄录下来,送给远道而来的病人,让他们回去按方治疗。
退休后的李纪源不断总结经验,向名家学,甚至向患者学习。他发现,眼底出血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致盲率非常高的眼病之一。当今疗法主要以活血化瘀、止血或激光等方法为主,不仅治愈率较低,而且容易复发。李纪源决定另辟蹊径,研究探索治疗眼底出血更有效的方法。他翻阅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根据清代医学家唐容川的《血证论》,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活血破瘀,通络开窍,益气明目”的中医理论。对一些书本上写的或权威人士下过结论的“不治”之症,他敢于探索与研究。如“视神经萎缩”一病,有人把它与失明视为同义语。李纪源大胆给患者采用活血破瘀、益气明目之法,加上针刺与穴位封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他坐诊时,只要是挂了他的号,排队等的,不管有多少人,他都坚持看完,一个也不马虎。医生的累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由于他医德好,技术精,来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在李纪源眼里,病人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外籍华人、达官显贵来找他,他热情接待,认真诊治;平民百姓来找他,他一视同仁,和蔼可亲,体贴入微。特别是对农村来的病患者,为减少他们开支,李纪源为他们推荐一间便宜的民房住下,让他们连续来门诊治疗,既治了病又少花了钱,患者常满怀感激地离去。还有一些患者,没钱取药或取完药身上就不剩分文,没路费回家,只要李纪源碰见了,总会想方设法去帮助。那挂满一面墙的锦旗,是患者对他医术医德的由衷赞扬。
李纪源善于总结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学术思想,他与专家合作,把有400多年历史对中医眼科有重大指导价值的《审视瑶函》一书通过整理、勘注、审校并出版,还先后出版有《李纪源眼科临床心悟》《一本书读懂眼科》《近视、远视、斜视、弱视330问》等4本100多万字的眼科专著,与他人合著26部中医学著作。其中独著的《屈光不正与中医疗法》受到医学界的较高评价。
李纪源认为,虽然老了,仍被需要,能和自己的病人在一起,那种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快慰,是任何钱财都无法比拟的,那才是真正的充实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