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北城门,一眼就能看到糖坊街的招牌。小街狭窄、幽长,街道两旁是一棵棵洋槐树,每年三四月,春风拂过春雨润泽,洋槐的枝条挂上一串儿又一串儿洁白的槐花,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蜂的世界。

据《明清西安词典》介绍:糖坊街位于原唐城太极宫处,唐末改筑长安城时,被划到了城外。明初向北扩建府城,又进了城。此街临近城墙,与城墙平行,依据城墙方位逐渐形成居民坊。明清时,街上集中开办了熬制麦芽糖的糖房,人们便将此街称为“糖坊”。那时街上的门面、店铺卖的全是各种各样精致的糖果甜食。制糖的作坊数不胜数,大到一座小院、几间工房,小到一口铁锅、几个盆子。

老辈人聊起糖坊街的故事,全都和糖有关。据传宫里有位妃子,脸上长了黄斑,糖坊街的小叫化儿以糖为材料,巧施妙手竟使妃子娇颜再现,后来小叫化儿就当了宫廷美容师。更妙的是,有个名叫小蜂的妃子,特别爱吃糖坊街的糖,因此口气芬芳,备受皇上宠幸,于是皇上大笔一挥御封“糖坊街”,嫔妃宫女可自由出入。从此宫娥们迈着盈步、扭着柳腰,三三两两来到街上,惹得成群的蜜蜂绕着她们嗡嗡地飞。

传说归传说,糖坊街上真正叫得响、吃得开的,还是那千古留传的制糖工艺,以及货真价实的口碑。那时逢年过节,大家都慕名而来买糖果当礼品,街上马来车往,络绎不绝。

如今住在街上的老人,有些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溜进糖房的情景,那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一口口大锅摆在面前,有人管发酵,有人管熬制,有人管出糖,有人管切糖。所有的工序中,对发酵程度的掌握最重要,如果发过了,糖会变黑,口感苦涩;发得不够,糖分熬不出来,不甜。

可惜随着大时代变迁,糖房渐渐没落了,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售卖洋糖。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糖房的生意越发萧条,平时不再开门,只在过年前赶着做些灶糖,卖给远道来的乡人。后来糖房就从街上消失了。

这条街还有一项经营,名气不输给糖房,就是皮具店。据说皮房明代就有,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生产的皮子制品主要是皮绳、马鞍等。皮房的手艺人技术高超,皮制品畅销西北地区,他们卖出的鞭梢子,吆牲口时抡起来,声音清脆响亮、余音不绝,以至于外地市场上人们挑选皮具时,都会问一句:“是不是糖坊街的?”说起来皮具店从糖坊街消失,要比糖房晚一些。直到解放后,街头最后剩余的十来家皮作坊才陆续搬走。

近三十年,西安城到处都在推倒重建,这片古老土地上长出了新的城市。曾经辉煌一时的糖房、皮具店早已不见踪影,空留下“糖坊街”这个名字,深藏一份与这个城市过去的联系。